本报记者 马小隆
喝黄酒是庆阳农村地区过年的传统习俗。喝黄酒就要温酒,温酒的工具很多,但用传统手工制作的锡壶温酒,如今已经很少见了。近日,记者在庆城县玄马镇孔桥村偶遇到一位制作锡壶的非遗传承人——何平发。
走进何平发的家中,一阵“叮叮叮”的敲击声传入耳中。循着声音,记者看到,何平发正和自己的2个儿子一起制作锡壶,他们面前摆满了已经制作好的锡壶。
何平发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去世较早,他初中没有读完就回家跟着两个哥哥学习制作锡壶。刚学的时候很辛苦,在制作锡壶过程中,一不小心手就会受伤,疼痛更是家常便饭。“我学了一年多就出师了,此后的10多年一直从事这个行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手工锡制器具渐渐被铝制品和不锈钢制品取代,市场不景气,为了养家糊口,我就改行了。农忙时帮村里人种地、农闲时跑运输,但是锡壶制作的手艺我始终没有荒废。”
2016年,何平发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问他做不做锡壶,有人想要收藏,而且量很大。何平发犹豫不定,他把这一消息告诉儿子们,没想到3个儿子都很支持他,这使得他的信心大增,于是便开始重操旧业,制作起了锡壶。
为了拓宽销路,何平发在儿子的指导下,通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由儿子负责拍摄、制作、发布锡壶的宣传视频,并在“快手”“抖音”等平台直播锡壶的制作过程,让网友们了解锡壶,吸引广大网友购买。“自从开了直播,不但销路打开了,还有感兴趣的网友想来跟我学习。锡壶制作耗时长,耐心和细心缺一不可,制作一个需要一天时间。锡壶具有导热快、密封性好、装酒不易挥发等特点,不仅实用,而且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以前消息闭塞,大都是周边的人购买,现在借助网络,我的锡壶能销往全国各地。2022年卖了200多个锡壶,能有10万元的收入。”何平发说。
如今,何平发的3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由于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跟班学习,他们的手艺日渐成熟,已经可以单独制作锡壶了。何平发的这项老手艺,也有了传承人。作为县级非遗传承人,何平发希望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并热爱锡壶这项传统技艺,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