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在西峰闹市区的一条巷子里,有一家不起眼的庆阳香包销售店,身处行走匆匆的人潮中,很容易忽视它的存在。但事实上,这家店已经在西峰开了20年。
夏日的午后,阳光照进小店,投在店内悬挂的香包和各类刺绣工艺品上,五颜六色,甚是好看。店主石强正忙着给顾客打包3个中型孔雀宫灯香包,寄往山东。
石强今年51岁,已经与香包打交道21载,每次看到自己设计的香包被收藏或被馈赠,他都难掩喜悦。在香包设计制作的小小天地里,石强“描画”出了别样人生。
缘起而立 半生心血为香包
“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了。”在庆阳民间,几乎每家的大姑娘、小媳妇都会缝制香包,这种制作精美的香包俗称“耍活子”。
在庆阳土生土长的石强,从小就接触香包,每每大人们调香、缝制香包时,他就围在身边好奇地观看。虽然对这项传统技艺很感兴趣,但当时年幼的他,并没有将香包列入未来的人生规划。大学毕业后,他像大多数人一样,按部就班进入单位工作。
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西峰区举办。逛节会、买香包,几天下来,石强发现,这些小小的配饰、挂件,背后却蕴藏着大大的市场。
那时的香包,几乎都是纯手工缝制的,布料、图案、造型普遍都很朴实。“如果利用我的美术专长,设计出市面上没有的款式,会不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带着这一想法,石强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工作之余,就着手设计香包款式。
石强的妻子王英,从小受家人影响,具备一定的刺绣功底。每次石强设计出一个款式,王英就负责刺绣、缝制。仅半年时间,夫妻二人通过代销门店,向市场投放了100余件新式挂件,净收入3000多元。
2003年,王英经营的童装店生意惨淡,夫妻二人商量后,关闭了童装店,专职做起了手工香包。由于石强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没有多余精力完成大批量的香包需求,产量始终上不去。后来,他发现很多全职妈妈喜欢缝制,他就让王英联系零散绣工缝制香包,自己负责设计样式、配色,在52平方米的经销部,夫妻俩正式走上了香包创业之路。
2008年,石强在西峰区黄官寨沟畎家园成立了自己的手工作坊,给设在街面的经销部供货,以前的零散绣工也变成了固定用工。2010年,石强在原经销部隔壁,注册成立了庆阳陇绣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又购置了2台机绣绣花机,招收技工6人,开始承接大批量的外地订单。
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2013年,银川一客户单方面终止合同,导致1000个手工枕头的订单,只发出去500个,余下的大量积压在仓库。为了寻找销路,石强几经坎坷,辗转通过成都非遗节、兰洽会及其他节会,最终将500个手工枕头出售。
如今,石强的香包生意越做越大,产品销往西宁、宝鸡、西安、兰州等地,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创新发展 坚守传统育新花
在石强的门店里,陈列、存放着140余种香包、刺绣产品,或萌趣可爱,或国风清雅,有磅礴大气的蛟龙、姹紫嫣红的景物,还有调皮可爱的生肖动物。其中最为石强津津乐道的,要属他设计的“千岁荷包”“事事如意”及宫灯系列产品。
从西安美院毕业的石强,对配色、针法、描摹花样等有着独到的领悟。为了设计出不一样的荷包,石强几乎搜集全了当地的传统荷包,一个个对比,从样式、配色、布料等方面,逐一标注。为了能够设计出有灵性的荷包,石强腾出大把时间翻阅资料,反复研究曾在华池县古塔内发掘出来的“千岁香包”,希望从中找到不一样的设计灵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尚元素的基础上,石强对“千岁香包”的外形、款式、工艺等进行了大胆创新,并选取富贵的锦棉布料作为绣包面,经过多次设计、修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创作品“千岁荷包”。
“千岁荷包”一经上市,就引起了同行的注意,大家纷纷被其时尚、靓丽的外形所吸引,各经销商不约而同开始购买,其公司也从最开始的门可罗雀,一举发展到顾客盈门、订单不断。因为他的作品造型独特又针脚细致,所以在各种节会上总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有人找他订制来年的款式。
为了让作品更生动传神,不被技法所牵制,石强还专门找当地的香包非遗传承人刘兰芳等交流切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前辈们的知识与经验,再活学活用,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做一些“新东西”出来,香包制作工艺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为此,石强结合庆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研制了一批观赏价值高、实用性强的手工刺绣枕头、拖鞋、虎头帽、虎头鞋等产品。
2016年,石强注册了自己的陇绣阁香包品牌,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运营,致力于研发新品种香包,加强香包的工艺设计,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非遗传承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守护,更应该是对未来的探索。”作为“非遗新人”,石强尊重和保留传统,也致力于融入现代元素,在创新和传承之间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
非遗传承 秉持匠心留技艺
今年,第18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将于9月26日至30日举办。端午节过后,石强就在为参会积极做准备。“我们这次准备了宫灯系列产品及千岁荷包、手工枕头、拖鞋等刺绣产品1.3万余件,目前正在加班加点制作,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的产品。”石强说。
非遗传承,既重在将记忆和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更重在人“活态”“动态”的传承。
为了传承庆阳香包文化,石强夫妻俩从西峰城区及周边招收绣工,根据每个人对手艺的理解程度,将香包工艺分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庆阳香包传承队伍。
今年50岁的杨彩琴,平日时间比较充裕。石强的公司成立以后,她走出家庭,参与香包缝制,一干就是9年,还带动了周围的姐妹兼职参与到香包缝制中。“在这儿不仅能和姐妹们聊聊天,每月还能有2000元的收入。”杨彩琴说。
从构思画图、剪小样,到挑选布料、配制中药,再到穿针引线、填充棉花等,所有技艺,石强夫妻俩都毫无保留、一一传授。
而立之年的米朝霞,是一位全职妈妈,平常除了带孩子,她一有空闲时间就在石强的公司兼职。刚来时她的扎花水平一般、配色不达标,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娴熟的绣工。
“有了手艺,妇女们既能在家带孩子、照看老人,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工作与事业。”石强说。
在石强的带领下,黄官寨村周边的数百名妇女和乡亲也全职或兼职从事香包制作。截至目前,石强共带动当地130多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即将到来的第18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市委、市政府还将同步举行3场招商引资洽谈会,进一步宣传推介庆阳香包。“借着此次节会的东风,我想将自己最好的香包刺绣产品展示给外地客商。”石强说。
“飞禽走兽、游龙舞凤、花卉草木,无论是日常所见还是神话传说,都可以被绣在香包上的小小天地中。”石强说。未来,他打算精耕手工香包,缝制出代表庆阳传统文化的香包,用创新精神传承香包技艺,让庆阳香包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