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小 蒜 2024年03月23日

□ 师正伟

乡村二月,小蒜初生。小蒜虽小,亦是春日至味。

小蒜回归春天的路,需要一场场春雨和暖阳的接力。阳春三月,春雨几番滋润过陇原的山野,小蒜便偷偷地探出头来。虽然它们一丛丛、一簇簇地结伴而行,但并不像荠菜、蕨菜那么显眼、那么张扬,而是悄悄地隐身于草丛,石头、树根的罅缝里,毫不显山露水,若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我在老家房后的草堆里,发现了几撮长势不错的小蒜,小心翼翼地挖出,抖掉泥土,掐黄、去须,用清水洗净、切碎,拌上些许红辣椒丝,撒上盐和花椒粉,再用热油一泼,滴几滴醋,蘸着蒸馍吃,一股春天的味道,一种热烈的劲辣,让我瞬间血脉偾张,生出无比的恣意和畅快。

小蒜,又名小根蒜、野蒜。小蒜和大蒜名字很相似,但区别很大:小蒜个小叶扁而窄,大蒜个大叶扁而宽。小蒜没有大蒜那样的蒜瓣,小蒜鳞茎近球形,如鱼目,似洋葱,白如珍珠。它们的味道也不尽相同,小蒜散发着一种介于大蒜和葱之间的野生清香味道,一种完全是来自山野的味道,甚至带着淡淡的苦味。小蒜比起大蒜来说,香味更灵、更尖、更长久,如果谁家炒小蒜,老远就闻得到。还有,就是小蒜的蒜薹味没有大蒜的重,而小蒜的茎(小蒜疙瘩)却远比根叶味道鲜美、清香。《本草纲目》记载:“小蒜,即蒚也。野生,处处有之。苗、叶、子皆似大蒜,而细数倍也。苗如葱针,根白,大者如乌芋子。兼根煮食,谓之泽蒜。”

小蒜春秋两季都有,但春天的小蒜格外鲜嫩清香,所以有“三月小蒜,香死老汉”的民谚。春播时节,正是小蒜生长旺盛时期,也是小蒜鳞茎形成的关键时期,味道也最为鲜美。小蒜的吃法有很多,清炒、打汤、凉拌,可以包饺子、拌豆腐、炒腊肉、炒鸡蛋、炒竹笋等。不管是哪一种吃法,都让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母亲做的小蒜炝酸菜面。记忆中,母亲先将小蒜洗净切碎、红辣椒洗净切丝,然后文火把锅里的清油熟好了,立即倒入小蒜碎末和辣椒丝,并快速搅动,加盐,把握好火候,再放生酸菜,这时小蒜的香味儿就会满屋子飘散,大老远就能闻见。待酸菜煮熟即可调面条食用,香气扑鼻,沁人心脾,特别好吃。

小蒜味辛、性温,自古以来就被作为药食兼用之品。元代农学家王桢曾说:“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李时珍也言小蒜“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胃气滞,泻痢等症”。但是“味辛性热,不可长食,尤气虚者慎食”。看来,偶尔吃小蒜,好处还真不少。由于野生小蒜的产量少,食用价值高,在国内一直被列入高档蔬菜之列,素有“菜中灵芝”之美称。汪曾祺在多篇文章里提起过吃藠头,在《葵·薤》一文中还提及:“南方人很少知道藠头即是薤。内蒙古人、山西人把薤叫‘荄荄’。”他还画过一幅《藠》。画里一棵苗分裂成三株,纤长油绿的叶,白白净净的藠头。有趣的是,边上还画了一只红红的小甲虫,窸窸窣窣地朝它奔去,充满无限生趣。

小蒜,一个小字,使它卑微,也使它生动。这种从《诗经》里走出来的“薤白”,抖落了一身的沧桑,携裹着土地深处的气味,泼辣地出现在世人面前,丰富了人们的味蕾,也丰盈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