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化石闻名遐迩,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
这具在合水县发掘的黄河象化石骨架,现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化石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1973年春,合水县板桥镇穆旗村的一些农民在崖腰间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因为这具化石出土于黄河流域,所以命名为“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出土剑齿象骨骼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庆阳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头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得越来越厚,因而它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