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汉代“彭阳”铜鼎
年代:西汉
尺寸:通高19厘米,口径14.5厘米,腹深10厘米
出土地:西峰区董志镇野林村
收藏单位:庆阳市博物馆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峰区董志镇野林村的一座汉代墓葬中,发现了一尊青铜鼎。鼎身覆盖的斑驳铜锈下,清晰篆刻着“彭阳”二字,揭示了它跨越两千年的身份——汉代彭阳县(今镇原县境内)的官方量器。这尊铜鼎的出土,不仅填补了西汉时期陇东地区度量衡制度的实物空白,更成为研究古代边塞经济与行政制度的关键物证。
“彭阳”铜鼎整体呈扁球形,子母口设计,深腹圆底,两侧附长方形双耳,三足为典型的马蹄形制,腹中部饰一周凹弦纹,鼎盖上有三个环形钮,钮上又有菌状凸起,盖覆置即为盘,三钮便为盘足,设计合理,一器多用。这件铜鼎珍贵之处在于盖与口沿上的两组铭文:盖铭“彭阳重三斤四两容三升”,口沿铭“彭阳重七斤容一斗三升”。这两组铭文精确记录了铜鼎的自重与容量,印证了汉代“以铜器为官方标准器”的制度,为《汉书·律历志》中“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的记载提供了实物参照。
“彭阳”铜鼎虽无繁复纹饰,却以方寸铭文叩响了汉代边郡的经济脉搏。它既是中央集权下标准化治理的缩影,也是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的无声见证。当现代目光与青铜幽光交汇,两千年前陇东黄土高原上的赋税计量、驿马嘶鸣,皆在此鼎的沉默中复活。
(庆阳融媒记者黄飞 通讯员吴雯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