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融媒记者 陈思
日前,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的最前沿,45岁的徐建民带着团队监测灌木草本的长势,他身后,甜水镇的灌草配置试验区里,新播的沙打旺、扁穗冰草和柠条已生出嫩芽,曾经的黄沙肆虐之地现在焕发生机。“这些草种能抗住零下30摄氏度严寒,根系甚至能穿透钙积层。”徐建民说。
从初出茅庐的林业技术员到如今手握6部省级技术规程的学科带头人,市林科所林草湿荒综合治理研究室主任徐建民如同子午岭上的油松,把根系深深扎进黄土地,21年来,他踏勘了我市21.7%的国土面积,把论文写在陇东大地的沟壑梁峁间,用科技手段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重塑贡献自己力量。
扎根林业 把论文写在山川
时间回溯至2006年,初出茅庐的徐建民穿行于子午岭,随身携带的测量本记录着100多页的苗木根系数据。面对当时容器育苗出苗率低、成活率低的困境,他创新性提出通过精准控制基质pH值促进菌根共生,调节氮磷比,强化主根发育,把握移栽时机,激发侧根分化的技术措施。这套技术体系不仅写入地方标准,更在基层林场苗圃催生变革,让容器育苗铺开阵势发展,苗木质优量足。
翻开徐建民的科研档案,处处跃动着西北生态治理的脉搏:23项科技项目见证着创新轨迹,26个优良树种改写富农产业版图,3.6亿株标准化苗木扎根黄土高原。其中,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的突破最具标志性——通过数十次基质配方改良,他创出育苗周期缩短20天、成本直降30%的“黄土配方”,容器苗造林的大规模应用,让造林成活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在合水县何家畔镇枸杞基地,“双篱式”立体栽培模式打破传统种植桎梏,亩产突破300公斤;镇原县三岔镇千亩文冠果林中,“陇冠3号”以单株产油量超常规品种2.7倍的战绩,演绎着“一粒种子改变生态”的传奇。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徐建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
绿富同兴 解锁增收密码
“进林区考察,当地群众问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的能在林子里赚钱?’我每次都非常肯定地说,能!”徐建民告诉记者,所有的科研,都应该是为百姓服务,要做,就要做出实效。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