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八珠塬上的一个普通红色家庭 2025年04月02日

□ 付小东 张桂山 秦颖儒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东南部的八珠塬是一块南北宽约3公里、东西长约10公里的残塬。这里北靠宁夏、南邻关中、东接陕北、西进甘肃,曾是陕甘红军的重要活动地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陕甘边界地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其游击活动经常深入环县及其周边一带。八珠塬进步农民李凤存因此结识并深受共产党的影响,带着两个儿子和亲属、邻居共10余人积极投身革命,成为当地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他们的家成了陕甘红军游击队、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秘密活动地,又先后作为陕甘宁省、曲子县(新中国成立后并入环县)、环县、八珠区党政机关的秘密办公地和西征红军指挥部、西方野战军解放陇东的后勤部驻地,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陕甘红军游击队秘密联络站

1931年11月,时任陕甘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队长的阎红彦带领游击队来到八珠塬开展革命活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来了土匪,四散奔逃,但东庄村的李凤存没有跑。李凤存生于1887年,性情耿直,乐于助人又见多识广,在本地较有威望。他看见游击队队列整齐、纪律严明、说话和气,就半信半疑地迎着红军走去。阎红彦热情地拉住他的手,向他说明游击队的性质和目的,并请他帮忙给队伍做顿饭。李凤存把游击队带到家中,热情招待游击队。

游击队稍事休息后便从八珠塬隐蔽下沟,分头打击环县的反动民团,狠杀了反动气焰。他们把打土豪拿到的衣物、粮食分给穷人,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群众奔走相告、拍手称快。从此,环县揭开了人民革命斗争的序幕。

阎红彦回到驻地新堡后,向刘志丹、谢子长汇报了八珠塬革命工作开展的情况,特别提到李凤存家为游击队做饭、缝衣、救护伤员的事。之后,刘志丹特别提醒经常出没陇东的红军游击队,可把李凤存家作为秘密联络站。

1934年11月,红二十六军骑兵团和庆阳游击队在团长赵国卿、政委高锦纯带领下,出其不意攻下了环县曲子城,俘虏了国民党正规军一个连及环县民团500多人,公审处决了环县反动民团团总李恒泰、保安队长崇敬义等贪官恶吏,为环县人民除了大害,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当晚,骑兵团来到八珠塬,在李凤存家吃饭、住宿,翌日凌晨返回南梁。

1934年入冬,时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习仲勋到庆北苏区检查工作,经刘志丹介绍,第一次来到李凤存家。他深感李凤存是一位值得信赖的革命同志,从此经常往来,二人结下深厚情谊。在习仲勋的指点下,红军游击队出击陇东,都在李凤存家宿营。

西征红军指挥部驻地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发起西征战役,并以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及第八十一师和骑兵团组成西方野战军,从延长、延川地区出发西进,准备攻占陇东的环县、曲子县。5月28日,彭德怀率领西方野战军司令部及红一军团经华池元城秘密到达环县八珠塬。

西征红军指挥部就设在李凤存家。李凤存腾出3孔窑洞作为指挥部办公驻地。各部队首长在塬畔搭起帐篷,战马就拴在李凤存家的桃树林里。吃的粮是他家的,战马草料也是他家的,饮水是牲口从沟底山泉驮上来的。李凤存生前回忆,彭德怀司令员住在他家最宽敞的一孔窑洞,屋里摆放一张八仙桌,上面是两个文件箱,还有一部电话机,边上放着几个条凳,墙上挂有军事地图。在这孔窑洞里,彭德怀主持召开了西征红军干部第一次会议,进行了战斗部署,红一军团领导左权、聂荣臻、朱瑞、邓小平和红一师师长陈赓、政委杨勇,红二师师长杨得志、政委萧华,红四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黄克诚等20多位红军将领和习仲勋等随军地方干部参加了会议。

西征红军指挥部为什么设在李凤存家?一是由于李凤存家长期是陕甘红军游击队和苏维埃干部的秘密据点。东庄村只有李凤存本家6户人家,住的是塬畔临沟的窑洞,出门就是梢林茂密的深沟,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速撤离。为保障红军干部和游击队的安全,李凤存带着家人在几孔窑洞里都挖了暗窑,相互串起来,靠近沟边的一孔窑洞又挖了通向半沟的暗道,猫着腰能在暗道里快速穿行,出口是一片密林,平时用枯树枝隐蔽,至今保存完好。二是八珠塬离西征红军攻取的目标环县、曲子近,既能与前线部队及时联系,又能保障西征红军总指挥部的安全。

彭德怀在这里部署指挥了曲子战斗,一举解放了曲子、环县。在战斗中,李凤存领着五弟李凤贵和两个儿子及当地村民30多人组成担架队,踊跃支前。这一时期在环县的西征红军达1万多人,征粮任务十分艰巨。李凤存带头把家里的存粮捐出来,还号召村民踊跃献粮。那些天,李凤存家的院子里人来人往,沟畔边、碾场上挤满了驮着粮草的牲口。彭德怀曾在李凤存家召开曲子战役总结大会和进攻环县动员会议,称赞李凤存是“合格的筹粮官”,李凤贵是“称职的担架队长”。

同年6月底,西征红军司令部离开八珠塬,转移到宁夏预旺堡。7月17日,左右两路红军于宁夏预旺、同心等地会师。西征战役历时两个多月,解放城镇10余座,开辟的新苏区纵横各200多公里,形成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创造了条件。

中共陕甘宁省委办公驻地

随着西征红军的快速推进,为巩固新开辟的陕甘宁苏区,中央决定陕甘宁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从陕北吴起刘家渠迁到环县洪德河连湾办公。1936年6月,省委书记李富春和萧劲光、蔡畅、马锡五、朱开铨等同志骑着马,带着20多头骡子,驮着电台、印刷机、纸张、粮食等物资,迁往河连湾办公。队伍第四天到达八珠塬,宿营在李凤存家中。李凤存做了一大锅羊肉炖土豆、焖黄米饭招待。20世纪80年代,原八珠区青年团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马兆祥在北京见到萧劲光,萧劲光还称赞说:“那顿羊肉的美味忘不了啊!”

环县境内土匪势力庞大,经常对分散的红军部队和苏维埃政府发动偷袭破坏活动,迫使陕甘宁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经常搬迁办公驻地。1936年11月山城堡战役后,中共陕甘宁省委由河连湾先后迁到环县四合塬、华池元城和八珠塬、曲子等地。时任曲子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李培福回忆:“1936年11月,东北军进攻曲子,还有飞机配合作战。当时曲子没有主力红军,我们便有计划地撤退。县政府搬到八珠塬。一起撤到八珠塬的还有省委统战部和东北军工作委员会。”“西安事变”后,陕甘宁省委和曲子县党政机关又迁到曲子镇。实际上,更多时间是在八珠塬办公。李凤存多次对彭德怀、李富春说:“我家就是你们吃住的据点,我用这把粮食为革命作贡献。”

1936年6月,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少年先锋连指导员的马兆祥在解放曲子战斗中身负重伤,被当地干部转移到李凤存家养伤。后来,枪伤愈合回到队伍的马兆祥在华池县执行冬季征粮、征棉工作途中,又遭遇100多名反动民团的包围,被押解到庆阳县(现庆城县)三十里铺东北军营地。马兆祥千方百计逃出敌营后,翻山越岭来到八珠塬李凤存家里,见到了在李凤存家办公的曲子县委书记陈时夫和青年团书记惠云武,大家正在为营救被捕人员焦急,见到马兆祥逃了回来,喜出望外。

马兆祥晚年曾多次给环县委、八珠乡和李凤存家写信,信中说:“1936年红军西征时,我和白鹤桐同志首先留在八珠区,在这里开展了建立党政军群(组织)的工作,当时成立了八珠区,群众以及地方干部和我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父老兄弟,我永远忘不了……”

环县最早的农民党员和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6年6月1日,西征红军解放了曲子县。为了在新解放区迅速开展工作,在随军地方干部帮助下,首先在八珠塬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6月9日,中共曲环工委书记习仲勋和红军地方工作团干部刘昌汉、白鹤桐等在李凤存家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中共八珠区委和八珠区苏维埃政府,任命白鹤桐为八珠区委书记,民主推选李凤存为八珠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区委、区政府机关设在李凤存家中。会议根据李凤存的一贯表现和积极申请,由习仲勋、白鹤桐、马兆祥介绍,批准李凤存父子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成为曲子县最早的农民党员。

之后,李凤存又动员李万林、李振林、曹国军、慕守忠、慕元秀、慕元善、慕元禄、刘富成、吴占文、董兰英、谷满德等多人入党。不久,中共八珠区委成立了东庄村党支部,李凤存任党支部书记。这也是曲子县(环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1949年9月环县全境解放时,八珠区共有党员213人,其中李凤存本家的党员就有30多名。

在李凤存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积极为党工作。长子李万财主要参与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先后任中共曲子、环县委下辖八珠、曲子、合道、马岭、木钵、耿湾区委书记和武威新区区委书记。次子李万义是陕甘宁省和曲子县、环县党的秘密交通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往来于陕北保安、瓦窑堡和陇东的曲子、环县、河连湾等地。

1936年7月的一天,争取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浩和秘书长左觉农、中共陕甘宁省委的领导,以及环县、曲子县的领导在李凤存家召开一个重要会议。由于叛徒出卖,环县反动民团头子、土匪赵老五带领人马赶往八珠塬,企图偷袭会议。李凤存的小儿子李万义外出送信,得知敌人偷袭的消息后,一路飞跑,抄近道从陈旗塬翻沟爬坡赶回家,赶在敌人之前通知转移了会场。马兆祥后来就此事多次感激地说:“李家为中共高层领导人张浩、彭德怀、李富春、邓小平、罗荣桓、萧劲光、陈赓、习仲勋、耿飚、蔡畅等重要人士流血流汗、无偿服务,提供住宿之便,时间之久、功绩之大,在曲、环二县是绝无仅有的。”

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劳动英雄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这一时期,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庆环分区社会环境较为平稳,除了动员征粮、分配土地和领导抗战外,主要精力放在建立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上。

1937年10月,曲子县第一届参议会在纸坊沟召开,李凤存当选为参议会议员。之后,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县、区、乡的各项工作中。由于他为人忠厚,处事公道,大家都信任他,有他在前面领路,八珠区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县的前头。

李凤存还是一位勤劳致富的能手。为了多交公粮支援革命,他带领全家起早贪黑,精耕细作,努力生产。在国民党对边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米、一尺布进入边区”,陕甘宁边区经济陷入极端困境的时期,李凤存带领全家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年年获得好收成。《解放日报》以《曲子李凤存:耕作细法庄稼少虫害 用好农具工作效率高》为题进行报道:“曲子改良农作法英雄李凤存的一亩麦地可打三斗麦子,谷地一亩收二斗五升,黑豆一亩收二斗六升,这种收获是能够经常保持的。去年他家共种粮一百零三亩,收获三十石。”“很会利用牲畜粪,他家有百多只羊,还有猪、牛和驴,他们每天挑两担土到牲口圈里泡肥,四五天清理出来沤,这样大量粪肥就有保证了。”

1943年11月,李凤存被陇东分区推荐为边区政府表彰的劳动英雄,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延安受到毛主席、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和奖励。《解放日报》报道:“边区群英会模范工作者74名、甲等200名、乙等189名。特等每人得奖8万元(边币)、甲等5万元、乙等3万元”。陇东分区受表彰的特等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有3人,甲等有安兆甲、李湖、李凤存等10人。

永葆传统的红色家庭

全国解放后,李凤存继续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新中国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李凤存作为中共中央西北局选送的16名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之一,被评为“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大会对李凤存的评价是:“李凤存,农业劳动模范,64岁,甘肃省环县东庄村人。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善于领导农村工作及组织互助。他种的庄稼做到精耕细作,每亩产量较当地一般的多收20余斤。今年,他带头借出种子3石6斗和农具给贫农使用,解决了部分贫农的春耕困难。”

1951年7月,环县成立了抗美援朝优抚委员会,李凤存被选为副主任委员。他积极响应党中央支援朝鲜战争的号召,带头在“和平宣言”上签字,并捐款150万元(旧币)、银元5块,还把家里贮藏的120石粮食献给了政府,只留了接夏的口粮。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个红色家庭的特殊贡献。2008年3月,中共环县委命名李凤存家庭为“曾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革命家庭”。2009年7月,中共环县委又命名“曾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革命家庭”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9月,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庆阳军分区政治部、庆阳市民政局授予李凤存“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庆阳籍英雄模范人物”称号。

李凤存的后辈没有忘记先辈的初心和追求,曾孙李鸿章在自己家里建起了“八珠革命纪念馆”,他说,不仅要向曾爷爷学习,还要把曾爷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