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庆阳融媒记者杜斌伟、李懿轩)清明临近,马铃薯春播即将拉开序幕。4月1日,在镇原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创新基地组培中心,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在超净工作台上将无病毒的马铃薯试管苗截段,放入培养瓶中培养扩繁。这些翠绿的脱毒组培苗将被扦插到蛭石或椰糠基质进行网棚繁育,繁育出的微型薯就是被称为“薯业芯片”的原原种。
马铃薯生长周期短、耐旱且耐瘠、产量高,是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镇原县耕地面积大、山地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生产马铃薯最适宜的区域之一。但当地没有专业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企业,所需的种薯全部依托省内其他市州种薯企业供应,采购数量大、质量把控难、种植成本高等问题长期存在,制约了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镇原县积极支持县内经营主体于当年7月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创新基地,半年内产出原原种200万粒,繁育原种700吨。
镇原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创新基地技术人员介绍,马铃薯脱毒育种是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结合病毒检测,进行马铃薯脱毒,进而生产脱毒种薯用于生产。繁育过程分为选择优良植株、种薯催芽、茎尖剥离、试管苗培育、病毒检测、瓶苗生产扩繁等环节,经大田繁育的原种就可以作为优质种薯供应市场或者再进行一级种薯繁育。脱毒后的马铃薯植株生长旺盛,块茎大小整齐,同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远低于未脱毒种薯,增产幅度最小可达20%,且耐贮存,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增产优势和商品优势。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该基地负责人介绍,今年,基地计划进一步加大“薯业芯片”产能建设,生产脱毒组培苗150万株,产出原原种300万粒,至2026年底,通过带动周边合作社及农户繁育脱毒原种1.5万吨,可满足全县10万亩马铃薯种植用种需要。
据悉,去年,镇原县完成马铃薯种植8.25万亩,总产量达到13.27万吨。镇原县种子管理站站长杨向明说,基地繁育的脱毒种薯提高了马铃薯的本土适应性,降低了生产成本,镇原县将通过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有效夯实粮食安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