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从“坐堂问案”到“田埂解纷” ——环县人民法院法官用脚步丈量司法为民新里程 2025年04月03日

庆阳融媒记者  乔洁  通讯员   吕番升

环县人民法院实施“一乡镇一法官”工作机制以来,法官走出法庭,深入镇村,敲开群众家门已成为常态,使“庭上法官”变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法官”,为干部群众释疑解惑,把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构建纵横交错“解纷网”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单是让当事人把诉讼程序走完,更要拿出专业的态度,给当事人一个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不后悔的解纷方案。”这是环县人民法院虎洞法庭庭长杨生辉在巡回审判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时的肺腑之言。

这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引发的家族内部纠纷,涉及堂兄弟两家,积怨颇深,明明是亲人却不愿相见,当地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多次介入调解,均未和解。杨生辉作为当地联系点法官,深入涉事土地实地查看,邀请当年参与分地的村干部、熟悉情况的年长村民还原历史情况,细致听取各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诉求,现场重新丈量土地,并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材料反复核实后,向双方当事人释明法律规定和诉讼风险。经过多轮耐心调解、释法说理,最终让两家人在庭外化干戈为玉帛。

环县人民法院坚持与时俱进,一套机制既要“管当前”,又要“利长远”。法院派出虎洞、木钵、洪德、合道和城郊5个人民法庭,设立5个巡回审判点、20个法官联系点、20个法律服务站,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解纷网”。

“基层法庭坚持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与镇司法干部、镇村干部一道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切实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环县虎洞镇副镇长苏保菱说。

法庭开到百姓“家门口”

放好国徽,摆好凳子,将“审判员”“被告人”等标识牌摆放准确,一个简易的巡回法庭便布置完成。近日,在环县天池乡吴城子村,环县人民法院合道法庭联合天池乡党委政府、司法所、吴城子村委会、碾盘岭村委会,开展了一场巡回审判,就地审结一起因建房借贷引发的叔侄纷争,让双方重归于好。

“真是没想到,不用出村就能享受法律服务。”“真是太便民了,省时又省力。”……群众点赞的背后,源自环县人民法院“一乡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带来的便民服务。

基层法官要打通民意“最后一公里”,渠道通不通才最为关键。近几年,环县人民法院探索程序式、要素式审判、表格式审判为群众维权按下“快进键”。把庭开到老百姓“家门口”,是环县巡回审判的温情之举。一批因身体、交通原因无法诉讼的维权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一批家庭、邻里等不宜对簿公堂的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一批因诉讼费用原因迟迟得不到公正解决的小额经济纠纷案件化于“家门口”,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田间法官”“村头法官”“背包法官”。

从“坐堂办案”到“巡回审判”,法官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和谐与民心。据了解,自“一乡镇一法官”机制建立以来,共开展法治宣传9场(次),指导人民调解矛盾纠纷113起,参与调处17起,巡回审判8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聚力站好治理“前哨岗”

人民法庭是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前沿阵地。随着县域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人民法庭的职能作用由“审理”向“治理”延伸。

2024年9月,环县人民法院洪德法庭受理了洪德街村群众与村委会的新宅基地使用费纠纷案件。为了把矛盾化解于萌芽,作为基层法官联系点的法官郝弘讷一遍遍地走访涉案群众调查取证,开展普法宣传,在她的努力下,涉案群众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部分群众主动缴纳了宅基地使用费。

“基层法官联系点的法官要深入群众,耐心倾听、劝解,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力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郝弘讷说。

近年来,环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将司法审判职能与县域社会治理实践相结合,通过实施“一乡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将审判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内外衔接,推动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调解纠纷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延伸,做到“矛盾纠纷村村可解、多元化解、一网通调”。

“法官联系点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基层,与乡村群众、广大干部零距离接触,常态化联系,及时掌握、了解基层矛盾纠纷,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通过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方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环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杜静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