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通讯员 毛娜娜
一岁端阳,岁岁香包。逢端午戴香包是庆阳当地的标志性习俗。庆阳是中医始祖岐伯的故里,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岐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这种方法渐成习俗,古时药袋变为今日“香包”。
在4000余年的习俗演变中,香包的药用属性一直承袭至今。走进庆阳市香包绣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白淑方的香包绣制车间,由白芷、佩兰、藿香等12味中草药糅合而成的香料味扑鼻而来,每一款香包都药劲儿十足。“含有中药香料的香包佩戴起来具有提神醒脑、驱蚊驱虫的功效。”白淑方一边往香包挂件里装香料一边说。
时至今日,香包的药用功效依然十分重要。但随着款式的更迭和工艺的精进,香包的观赏性越来越为人们关注。无论是具有趋利辟害寓意的传统样式,还是紧跟热点元素的创新产品,都深受市场青睐。截至目前,西峰区创办的香包绣制营销公司已有58家,其中有4家香包绣制公司获批省级非遗工坊,全区生产大户超1000户。
走进西峰区锦绣坊文化产业一条街,款式各异、色彩缤纷的大小香包琳琅满目。具有多年香包绣制销售经验的老板董利红介绍,端午节临近,店内五毒青蛙、生肖挂件等含有传统元素的香包销售热度不减,新款香包更是供不应求。“新款香包有20多种,‘哪吒’形象的手机包最受欢迎。为了备战香包节,今年我们新款香包的备货量达到了60多万件。”董利红说,这几日店铺的销售额已突破2万元。
端午节临近,肖金镇肖金村刘兰芳香包刺绣基地内,20余名绣娘飞针走线,忙着赶制香包订单。去年新建的加工点,让更多农村妇女实现了“培训在家门口、增收在指尖上”。“农闲时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名绣娘边缝制香包边说。负责人张煜瑶介绍,基地采取“集中培训+居家制作”模式,已带动周边百余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入行5年时间的祁苗苗属于后起之秀,已经在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类特色。“我店里的产品都是中小型挂件,款式有100多种,年轻朋友很喜欢买来当作配饰或者作为礼品送人。”祁苗苗说,很多新款都是她自己设计图样,再交由长期合作的20多位绣娘带回家绣制。
和张煜瑶、祁苗苗一样,西峰区各香包绣制公司大都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生产经营,至目前,全区已有1.2万余人通过这种模式投身香包产业,年平均生产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600万件。这些承载着文化底蕴的非遗产品,如今已成为响亮的地方名片走向更大市场。
过去一年,西峰区积极组织非遗企业参加各级各类展销、推介活动,开阔企业负责人眼界,学习新的设计理念,拓展销售市场,助力非遗企业更好发展。庆阳市沁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文创香包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走出了国门。“目前我们不仅在国内的浙江、河南、陕西等省份有固定客商,很多产品还销往韩国、德国、英国等国外市场。”庆阳市沁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孟亭亭说。
据悉,西峰区香包产业现年均产值达7000万元。千年药香正化作富民劲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