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飞
在合水县太白镇陕甘红军纪念馆,陈列着各类革命文物、遗物120余件,这些历经岁月洗礼得以保存下来的红色文物,镌刻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和先辈们九死不悔的革命意志,跨越时空向后人们默默讲述着曾经那段峥嵘岁月和感人故事。
7月初,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陕甘红军纪念馆。馆内,摆放在角落里的一门土炮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乍看它毫不起眼,仔细端详,这门大炮由木头和几条铁板箍在一起,简易至极,经过岁月的洗礼,炮筒上已裂开了几条缝隙,但是看起来依旧“威武”。
“眼前的这门‘榆木铁土炮’长108厘米,口径4.9厘米,是2015年我馆在征集文物时,由陕西省洛川县的一名群众提供的,经考证是当年洛川游击队使用过的。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陕甘边区革命活动的不易,同时也为我们革命先辈的‘红军智慧’所折服。”讲解员说。
1932年,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刚刚成立,战士们的武器装备简陋,没有重武器,就只能靠大刀、长矛、土枪打冲锋,导致作战经常陷入被动。面对这样的处境,时任红二团参谋长的刘志丹焦急地思索该如何应对。有一天,他看到山上长着许多粗壮的榆树,于是心生一计,请会木工的战士用榆木秘密制作了4门大炮模型,外边用红布套上,行军时由骡子驮运。在战斗时,红军专门把“榆木大炮”抬出来架在山头迷惑敌人。数次上演“空城计”的“榆木大炮”为红军赢得了有利战机,争取了积累武装的时间。
一次,红军在与庙湾夏老幺民团作战时,夏老幺看到红军有大炮时,很是惊讶和眼红,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兵强马壮,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把大炮抢走。团丁们冒死冲下山抢走了“榆木大炮”,也暴露了红军长时间以来以假乱真的秘密。当夏老幺看到付出巨大代价抢回的大炮竟然是几根木头时,气得暴跳如雷。
1933年,惯匪梁邦栋占据了荔园堡,招兵买马扩充势力,盘踞在荔园堡附近为非作歹,随意派粮派款、敲诈勒索,祸害百姓。南梁人民深受其害,无不切齿痛恨。刘志丹决定拔掉这个扎在南梁中心地区的反动势力。
很快,刘志丹集结部队包围了荔园堡寨子,但是荔园堡寨墙高筑,部队一时间拿敌人毫无办法。梁邦栋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精良的武器站在寨墙上,向游击队喊话:“刘志丹,你不要白费劲了,没有大炮,休想打开我的寨子。”正在刘志丹焦急万分之时,梁邦栋的喊话提醒了他,他想到之前做的“假大炮”,突发奇想,决定对其改良,制作几门真大炮。
刘志丹找来几个木匠和铁匠,连夜从山里砍回直径1尺左右、长短6尺左右的榆树树身,去掉树皮,沿树心部位纵深掏凿出直径2.5寸左右、深4.5尺的洞,作为炮膛。在炮膛的底部钻出一个筷子粗细的孔,作为引信眼。再让铁匠打出几道铁箍,紧紧地分段箍住“炮身”,涂上锅底黑,就成了“漆黑锃亮”的炮身,最后装上稳定的支架,一门榆木大炮就做成了。随后刘志丹又就地取材,用老乡家门栓上挂着的一串铜铃两两扣在一起,焊接成炮弹,装上火药一试,不仅可以发射,还非常安全。
刘志丹指挥战士们把改良后的3门榆木大炮一字摆在阵前,炮口对准敌人的寨子。梁邦栋站在寨门上看到后嘲笑地说:“刘志丹,我不是夏老幺,你用假大炮来吓我是没用的。”刘志丹听罢,转头对身边的战士下令开炮。战士点燃引线,炮弹射出炮膛,飞向敌人盘踞的寨子,不偏不斜地落在寨墙内。只听“轰”的一声,火光四射,十几个团丁被炸出寨墙外,寨墙也炸开一个大豁口。
梁邦栋顿时愣住了,嘴里不停念叨着:“刘志丹哪里来的大炮。”连忙逃下寨墙,从后门向山下逃去。寨子内敌人乱成一团,游击队战士趁机发动了猛烈进攻,不到一个时辰就结束了战斗,在山上活捉了梁邦栋。荔园堡寨子攻破后,周围的群众奔走相告,到处传颂刘志丹率领红军战士制作的榆木大炮威力无比。
由于榆木大炮体积庞大,携带不便,无法在游击队中大规模使用,刘志丹和游击队随后又对榆木大炮进行了多次改良,制作了榆木铁土炮,装备给洛川游击队和陇东游击队,用来攻打国民党民团的堡垒。
“榆木大炮”的使用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使用心理战的一次成功尝试,它壮大了红军的气势,刘志丹之“智”也成为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佳话。如今,这些见证过那段革命岁月的老物件虽已破旧斑驳,但革命先辈们卓越的思想谋略和积极乐观的革命情怀永存,为我们提供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