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围绕产业扶贫这个攻坚难点,庆阳市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创新实施“331+”产业扶贫模式。坚持“一县一业、一县一品”,瞄准特色主导产业,盯住大型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在健全组织体系、完善产业链条、畅通营销渠道、打造产品品牌、提升经营效益上下功夫,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肉羊产业集群以中盛农牧为引领,建成万只规模羊场24个,培育年出栏1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1636个,发展养羊乡镇、养羊村57个。苹果产业集群以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示范,
培育海升、正洋、居立等龙头企业42家,发展种销一体合作社869家,建成万亩苹果片带25个,形成全国最大矮化自根砧苗木基地。肉鸡产业集群以甘肃圣越1.2亿羽白羽肉鸡项目为龙头,建成种鸡场8个、肉鸡养殖场23个,日屠宰量达到12万只,同步建设孵化、饲料、物流等生产中心。
环县围绕推动羊产业绿色循环全链发展,构建了“三羊开泰”产业体系、“五位一体”经营体系和“三级二元”生产体系,在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助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县养羊专业户累计达到1.5万户,预计今年底,全县养殖饲养量可达到300万只,产值突破5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收入突破6000元。
环县耿湾乡万家湾村收入最好的就是乔丙贤,一家人曾经因学致贫,没有产业支撑,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他从2018年4月开始养羊至今,基础母羊已经发展到50多只,这两年靠卖羊收入了十几万元。如今,乔丙贤的两个孩子都已经参加工作,一家人不仅脱了贫,还有了收入稳定的致富产业,“今年行情不错,我已经卖了100多只羊羔,纯收入七八万元。”乔丙贤说。
过去五年,是庆阳历史上贫困群众收入增加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我市将财政扶贫资金的50%以上用于发展产业,引培各类农业企业331家,建办专业合作社7825个,带贫近15万户,69.7%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脱了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367元增加到2020年的8901元,年均增长21%,与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5%相比,高出9.5个百分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攻坚克难 不负人民
把乡村振兴始终摆在前面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路上,我市始终聚集深度贫困县,坚持政策、资金、项目、力量等资源持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东西协作、定点扶贫、社会帮扶、企业带动等措施集中落实到深度贫困地区,同时对未脱贫户实行分类指导抓实“一户一策”,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坚持把最强力量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全市1275个单位结对帮扶1028个村,4.04万名帮扶干部帮扶15.46万贫困户,共同谋划脱贫路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从市、县选派570名第一书记、1726名驻村队员常年驻村,与乡村干部一起开展工作,合力攻坚。
镇原县是全市最后一个脱贫县,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用群众的话说就是“穷在天、困在路、贫在人”。
镇原县先从基础设施建设抓起,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冲刺清零、固强补弱。2018年以来,投入12.56亿元稳步搬迁5485户2.4万余人,投入3.1亿元解决安全饮水问题11.7万户46.32万人,投资19.4亿元实施建制村通畅等工程1963.61公里,贫困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在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的同时,按照“主导产业整县推进,特色产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积极构建主体化产业体系,培育多元化特色产业。特别是成功引进圣农、天士力、海升等大型龙头企业,逐步推动镇原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2020年,镇原县顺利脱贫摘帽,17.23万人稳定脱贫,退出贫困村120个,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2831元增长到2020年8901元,年均增长21.04%。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持续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抓好收入不稳定的已脱贫人口、收入略高于贫困户的边缘人口监测,以及全力落实好产业、就业、综合保障等帮扶措施,是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举。
今年以来,全市共落实中央、省、市、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3.26亿元,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26.2亿元,集中实施了一批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路、水源工程、乡村建设等巩固成果项目。紧盯省市2个示范县、15个示范乡镇、55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已累计完成投资10.19亿元,占计划总投资14.15亿元的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