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从庆阳走出去的“蓝盔使者——”为和平出征 为真爱坚守

本报记者 丁艳

1990年4月21日,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开启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程,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在庆阳,有一位退役军人,他曾两次前往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担任为和平出征的“蓝盔使者”, 为维护世界和平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智慧。他的名字叫南乂旭。

绿色军营 淬炼出军旅翻译官

近日,初次见到退役军人南乂旭,面前的他虽然未穿军装,但见面时的一个标准军礼,坐下时端正的坐姿,满是口袋的黄褐色双肩包,说话时的干脆利落,都“暴露”了一个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的模样。

“走上从军路,我得感谢我的两位老师。”南乂旭坦诚地说。一位是在庆阳三中上初中时的英语老师付秀莲,是她让南乂旭爱上了英语;一个是庆阳一中他的班主任文生辉老师,文老师对他说:“一个男人,要不去搞学问,要不去参军。”这句话让他坚定地选择了其中一条——考军校。2000年,南乂旭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录取。

军校四年,南乂旭完成了从青葱少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刚入校时教官训诫:“合格不算过硬,过硬才算合格”。“合格”二字,就渗透在每一个起早贪黑背诵的外语篇目里,渗透在每一项挑战极限的体能训练里,渗透在驾驶、射击、野外生存、翻译等多个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里。毕业前,南乂旭获得了英语八级优秀、法语中级水平,并凭借他在2000级学员中良好的综合素质,留校任教。历任外国语学院见习区队长、外事参谋(兼任大学英语教员)、干部处干事、学员队队长、政治教导员等职。

在和平年代,如果他满足于岁月静好,沿着已经铺好的人生之路,他会走上管理或学术之路。但内心那颗躁动的心不时提醒自己,身为军人,躲在象牙塔里成长不是真正的军人,要到离战斗、离士兵最近的地方去。

2012年5月,因任务需要,南乂旭被调任至兰州军区某部,他也因此离开了学习、战斗和工作了12年的军校。

几个月后,南乂旭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挑战。2012年11月至12月“中约”特种部队反恐联训在约旦举行。南乂旭担任联训中的翻译人员。这个任务不仅要求全面了解联训双方高层意志、总体设计、执行方案,中约双方军人情况,还要熟练掌握联训双方各种技战术,直升机、装甲车的操作技术,还有所有武器的型号和性能等等。在荷枪实弹的联训中,南乂旭就是桥梁和纽带,他不仅是一名翻译,更是一名战斗员。为确保联训顺利进行,他以自己矫健的身手为双方参训人员示范手枪速射、突击步枪速射和反恐战术组合的异同,以期达到双方无障碍磨合的目的。他的表现引起了约旦训练官阿卜杜勒的注意,并说:“看来,他不单单是一个翻译官。”

中约联训结束后,南乂旭因表现优异,获得任务嘉奖,也为后来继续遂行相关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蓝盔在首 一去万里为家国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最危险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是一个军人的梦想。”2013年,中国军队面向全军征召维和人员。南乂旭毅然报名。 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的考核,南乂旭取得了综合选拔考试年度全军第一的成绩。

行前在国内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封闭式集训。当时南乂旭的妻子即将临产,而他却不能在身边陪伴。 2014年6月3日,在女儿降生33 天的时候,他启程前往黎巴嫩参加联合国中东停战监督组织(UNTSO)维和任务, 担任观察员领队。

“军事观察员被称为联合国秘书长的耳朵和眼睛。”南乂旭说。在黎巴嫩和以色列的交界地带,军事观察员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地区双方履行停火协议的情况。“在战火频仍的地区,和平就像玻璃一样容易破碎。”南乂旭感慨地说。黎以之间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交火,双方发射火箭弹和榴弹是常有的事。 而作为军事观察员,他们要把双方发生任何违背协议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记录、迅速向联合国形成报告。在执行任务时,他们是不准带任何武器的,对他们而言,危险如影随形,他们就像刀尖上的舞者。

即使身处复杂的环境,2015年 6月,在黎南地区联合国军事观察团驻地,南乂旭和其他三名观察员还组织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维和行动25周年联谊活动,邀请各国军人欢聚一堂,通过制作视频、设计纪念衫、展示书法和美食,向任务区各国军人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为充满危险的维和任务注入了文化的气息。

2015年9月,南乂旭在黎15个月时间,圆满完成了维和任务,回到祖国。

2018年1月,部队再次派南乂旭出征,赴马里联合国多层面稳定特派团(MINUSMA)遂行维和任务,出任联马团东战区训练处处长。

加奥任务区地处撒哈拉沙漠腹地,常年高温酷热、沙尘频繁、蚊虫肆虐,但比自然环境更为恶劣的是当地的紧张局势,恐怖破坏活动时有发生,老百姓的生活被饥饿、贫穷、恐惧包围。作为联马团东战区训练处处长,他主要负责制定部队的训练计划、日常训练监督及考核、策划并协调实施各类应急处突演习、负责各国军事参谋人员入职培训等工作。

“在国际维和的舞台上,各个国家的军官都在进行角力和竞争,有合作也有交锋,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有力有礼有节的斗争,才能展示自己国家的实力和形象。”南乂旭说。担任训练处处长期间,正好遇上美国军事顾问团成员的轮换。某些新的顾问团成员对于联合国的入职培训和训练体系十分抵触,对东战区整体的训练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南乂旭坚持原则,利用自己的语言和专业优势,有些关键课程亲自上阵讲解,不仅以斗争的方式化解了矛盾,使得对手认识到自己的趾高气扬是毫无用处的,也在斗争中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和认同,有效履行了联合国和祖国赋予的各项职责。

“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的人们,看不到希望,充满着绝望和极端的情绪。因为他们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来得更早。”南乂旭说,“每当我完成任务回国,当飞机降落到北京机场的时候,一下子被祖国的和平和安宁包围,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繁荣, 就忍不住涌出热泪,真想大声喊出‘生在华夏,何其幸也’!”

红色信念 永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为国出征、为和平出征是我的使命。”至今,南乂旭依然这样说,“但亏欠最多的是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他两次出国执行任务,照顾双方4位老人还有养育孩子的事都甩给了妻子。家人受苦受累之外,更揪心的是他的安危,每当听到当地发生冲突或爆炸袭击,家里人就彻夜难眠,而由于时差、执行任务和当地信号的原因,他常常不能第一时间给家人报平安,这份愧疚他一直深深地埋在心底……

2018年12月,由于当时针对联合国营地和维和部队的袭击频繁发生,南乂旭受命在加奥联合国超级营地组织各国警卫作战分队进行军事反恐应急演习,这也是他在马里执行的最后一项大型综合任务,再有20多天,他即将踏上回国的旅程。一天,他却接到了岳父的国际长途,老人语气沉重地告诉他,他的妻子得了重疾,得尽快回国。挂掉电话的南乂旭内心非常沉重和担忧,但作为训练处处长,他是军事演练的核心和灵魂,稍有分心,势必影响整个军事演练的质量。挂掉电话,他很快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家里的事情压在心里,继续投入到指挥战斗中,并坚持到圆满完成任务的最后一天。直到演习完成之后,他才向上级领导进行了汇报。

2019年1月,他再次回到祖国。这次,他经过很多天的深思熟虑,慎重地做出决定,向部队提出了退役的申请。鉴于他家里的特殊情况,部队特许了他的请求。2019年12月,他褪下军装,回到了家乡庆阳。

有两年多时间,他带着妻子四处求医,也许是他们的坚守得到上苍的眷顾,妻子的病情有了好转。同时,告别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活,他也在逐渐适应和融入到家庭生活当中。南乂旭打趣地说,比如他们在部队时吃饭很快,并且食物的摄入是以热量的多少来衡量的,而在家里,他做的饭菜因为口味太单一而不太受欢迎。 家人边吃边聊的时候,他已经放下碗筷端坐旁边了。还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女儿对他有生疏感,加之他常常用命令的口吻说话,所以女儿不敢亲近他。面对这些,南乂旭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慢慢向一个温情的丈夫、专职的“奶爸”转变。“都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回归家庭,我唯有尽力弥补对他们的亏欠。”南乂旭说。

从一名军人到一名普通群众,南乂旭始终不忘大学毕业时老政委周宏镇的话:“任何时候,都要记得感恩、服从、进取。感恩,就是永远不能忘记组织、领导和老师的培养和关怀。服从,就是任务来临时,坚决服从命令,不抱怨,不放弃,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进取,就是无论在低谷或者高峰,时刻保持冲锋向前的姿态和动力。”

如今,学习和积淀成了南乂旭给自己的新任务,在他的案头,《梁启超全集》《孙子兵法》等是他研读的书目。他也在退伍第二年,通过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ATTI 2级笔译。与此同时,他也在专心地参与一些军事科普类书籍、中国文化研究方面的翻译工作。他谦逊地表示, 联合国的任职经历虽然很精彩,但难免单一和狭窄,退役后必然会遇到认知空白和认知断崖,这都需要他继续学习,补足短板,练好内功, 夯实继续前行的基础。

“对于维和军人来说,绿色、蓝色、红色就是我们的三原色。我虽然退伍了,但退伍不褪色,感念绿色军营,珍藏蓝色履历,永葆红色信念,胸怀家国情怀,在积淀中继续成长,在社会中找准一个退役军人的新定位,为家乡、为社会奉献我的绵薄之力,就是我现在的目标。”南乂旭坚定地说。

--> 2021-12-05 丁艳 1 1 陇东报 content_11710.html 1 从庆阳走出去的“蓝盔使者——”为和平出征 为真爱坚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