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盘小美
6年前,他是村里的贫困户,生活拮据,身负外债。如今,他家山羊存栏量超过200只,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短短几年时间,西峰区后官寨镇赵咀村村民孙琪,借着扶贫政策的“东风”,通过勤劳苦干,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从贫困户逆袭成致富“领头羊”。
冬日的董志塬,寒气袭人。12月3日一大早,孙琪就走进自家的养殖场,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配备饲料、喂养山羊、清扫圈舍……
“搞养殖有很多工序,除了日常喂养,还要预防疫病,我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忙活,到晚上七八点才能闲下来……”孙琪边忙着照料羊群,边向记者分享自己的养羊“致富经”。
赵咀村是西峰的塬边咀梢村,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支柱产业,当地很多村民靠传统种植养殖和务工维持生计。早年间,孙琪在外跑运输。由于运输行业垫资大、收入少、不安全,他便回村开始发展养殖业。2012年,孙琪筹集资金修建羊舍,从外地购进300多只绵羊进行养殖。
孙琪每天起早贪黑,精心呵护这批羊只。为了尽快掌握养殖技术,他购买书籍自学、到周边大型养殖场现场学,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羊肉价格却遭遇了“断崖式”下跌。
“从2012年底开始,羊价从十几块钱降到几块钱,养的越多就赔得越多。”2013年,孙琪无奈之下卖掉所有的绵羊。这次养殖失败,让他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拮据,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但他养羊致富的信心并没有被击垮。经过考察、咨询专家,孙琪得知市场价格有周期性,下降一段时间就会上涨,便又一次购买了20只养殖效益较好的黑山羊进行繁育。
2015年,羊价逐渐回升,这让孙琪看到了希望,他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就在他为资金一筹莫展时,国家出台了金融扶贫政策。扶贫干部帮他申请到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他用这笔钱引进90多只黑山羊,慢慢繁育积累,逐年扩大养殖规模。
“帮扶干部不仅帮我解决产业资金难题,还组织举办养殖培训班,提供市场信息,帮我联系销路。依靠扶贫好政策,我的养殖产业得到稳步发展。”孙琪介绍,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羊存栏量都在200只左右,年出栏近100只,成为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他还成立了盛草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入股,教授养殖经验,带动他们发展养殖业。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孙琪流转60多亩土地,利用羊粪种植玉米,解决饲草问题。他还栽种了十多亩桃树、杏树、核桃树,实现了种养循环。通过种养结合,合作社年收入超过10万元,并给入股农户分红3万多元。
今年,孙琪在发羊产业的同时,和朋友合伙购买了2台农业机械,为周边农户收割玉米,每亩收入60多元。
“现在,我每年有了稳定收入,还盖起了新房,油路通到家门口,日子比以前舒心多了。”孙琪说,党的好政策,让他家的生活大变样。
提到未来的打算,孙琪自信满满:“目前羊存栏220只,基础母羊100多只,下一步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争取3年后基础母羊扩大到500只。另外发展饲草加工产业,回收秸秆,加工青贮饲料和干草,向周边养殖户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