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亮 通讯员 郭天姿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政府外事办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目标任务,坚持学党史与悟思想融会贯通、办实事与开新局同向发力,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焕发出的政治热情,及时转化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聚焦特殊群体,挖掘外事资源,助老助困纾难,送教入学入村,深入践行外事为民理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丝路彩桥架希望,支教助学展梦想。针对我市乡村学校英语教学理念不新、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市政府外事办发挥外事资源优势,创新实施“外籍教师进校园”送教行动,对全市外教资源进行全面摸底,了解送教学校和学生英语基础,与积极参与送教志愿活动的外籍教师反复沟通对接,三方共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编排教学课程。先后组织9名在庆外籍教师赴镇原、合水、环县、西峰、正宁等5县(区)8所乡村学校送教上门,并与英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交流。外教“唱起来、动起来、玩起来”的“情境导入”“互动参与”方式,让学生们融入英语课堂中,充分体验“听得懂”“说得出”的语言学习要求,提升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外教的这种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西峰区温泉镇齐家楼小学校长感慨地说。
庆港两地心连心,助困纾难解民忧。市政府外事办积极拓展港澳资源,和港澳慈善机构及爱心人士主动联系,引导他们关注庆阳,参与助老救灾等项目。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共衔接香港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募集捐款36万元、毛毯400多条,全部送到困难群众手中,以实际行动弘扬尊老敬老爱老良好社会风尚。10月份,我市部分县(区)遭受洪涝灾害,市政府外事办迅速启动了灾后救助行动,第一时间衔接香港慈恩基金会、香港陈登社会服务基金会和香港宋掌珠基金在香港社会开展募捐,一周时间共筹集善款16万元、毛毯200条,先后送到正宁县三嘉乡、湫头镇和宁县湘乐镇、春荣镇200户受灾家庭手中。虽是点滴爱心,却汇聚成涓涓暖流,在助老助困纾难的路上,市政府外事办把港澳同胞和老区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
携手抗疫渡难关,扁舟共济与君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更好地做好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市政府外事办认真研究,创新柔性管理方式,创建在庆工作外国人微信群,互相沟通联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春节前夕,为确保外国人就地安心过年,组织在庆工作外国人举办“同心抗疫、共迎新春”中外文化联谊活动,邀请本地书法家为他们书写春联、赠送祝福,送上春节传统美食和防疫物资,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中秋节,组织在庆工作外国人举办“四海共明月、丝路贯五洲”中外文化联谊活动,邀请民间艺人制作传统中秋月饼、当地艺术家现场展示民俗文化,中外朋友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也让外国朋友深切感受到庆阳文化的浸润,通过这些活动和联络,在庆工作外国人达成了“有困难、找外办”的共识。按照全省疫情防控要求,实行无差别国别待遇,为16个国家26名外籍人士免费接种疫苗,保持我市境外疫情零输入,保证涉外疫情防控管控有效。
春风化雨暖人心,一枝一叶总关情。结合持续推进结对共建工作,市政府外事办切实下沉共驻共建社区和联系村,全力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多渠道帮助困难群众。“七一”前组织慰问了社区和联系村7名“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和困难党员,送去奖章、慰问金、电风扇和食品等物资,表达对他们由衷的敬意。深入共驻共建社区,实施每个党员点亮一个“微心愿”活动,通过摸底征集,了解群众需求,党员结对认领并帮助实现,拉近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党员志愿服务群众的责任感,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积极参与“诵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诗歌朗诵,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与社区共同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整治巷道小区环境卫生。在联系村开展“我为乡村振兴助力”活动,为10位鳏寡孤独老人等送去慰问物资8000元和毛毯10条;秋收时节走进田间地头帮助群众采收苹果;全年持续开展“消费扶贫”,购买帮扶群众苹果2500斤,助农增收8000元,真正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