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玉珍
建宿舍,完成年度任务的200%;扩食堂,完成年度任务的264%;增学位,完成年度任务的273%,这几个提振人心的数字,是2021年省政府下达庆阳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交出的优秀答卷。这份答卷,饱含着全市教育工作者为立德树人而深耕不辍、躬行不止的博大情怀,渗透着全市上下为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满意度而勇于探索、寻求突破的开拓精神。
夯基础 提质量
从马莲河畔到环江两岸,从董志塬腹地到子午岭脚下,行走在革命老区庆阳的大地上,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丽的风景在校园,最动听的声音在课堂。
这些喜人的景象背后,是我市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实施省政府下达庆阳市中小学“建宿舍扩食堂增学位”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些项目的高质量完成,留住了教育事业急需人才,让农村学子吃上了营养健康的热饭菜,保障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庆阳市区范围逐渐扩大,城区学校布局不均衡与人民群众就近入学的需求矛盾日益凸显。据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赵艺介绍,近五年,西峰城区义务教育学位缺口平均每年在3500个以上。在有限的条件下,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不遗余力地解决上学难问题,如庆阳市东方红小学的老师们让出办公室、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建设8个过渡性临时教室、北街实验学校和新建小学等学校改造功能教室用作教室。
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21年,我市结合省列为民办实事学位增补项目,坚持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增位,实施了庆阳市实验小学迁建和庆阳四中扩建两个优质学位增补项目,项目新增优质学位3960个。
在上下合力推动下,当年秋季,市实验小学从老校区整体搬迁至南部新区,庆阳四中新建综合教学楼1幢。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普通教室、教具丰富的实验室、专业特色鲜明的音乐和美术教室内汲取知识的营养。
在农村,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学生生活条件,保障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市结合省列为民办实事食堂改造项目,在全市151所农村学校实施了新建、改扩建食堂项目。
西峰区周岭小学之前只有一间食堂,要为1432名师生同时提供就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营养餐供应。改造项目启动后,新建总建筑面积达732.92平方米的二层师生餐饮楼,有效保障了学校营养餐改善计划和食品安全,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就要让老师进得来、留得住,建好教师周转宿舍是我市实施的又一项省列为民办实事项目。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