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张倩 本报记者 马骁
“不好意思让你们等了一会儿”“您家里的玉米今年还有多少?”近日,在宁县南义乡吴冢村,刚回到自家农场的郝伟刚便立即为前来送玉米的农户过秤、核算价格。
“这都是周边的农户自家种的玉米,他们把玉米脱粒晒干,直接拉过来,我就可以收购了。”郝伟刚向记者介绍道,农场对饲料的需求量很大,除了玉米,玉米秸秆也收购。
今年36岁的郝伟刚是土生土长的宁县人,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初中时被迫辍学,之后他独自一人去广东打拼。从流水线上的制鞋工到公司里的管理员,再到拥有3家企业,郝伟刚整整打拼了17年。
2020年“五一”假期,郝伟刚回到老家探亲。这一回,郝伟刚发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乡亲的生活不是很乐观。
对于创业成功后一直默默做着慈善事业的郝伟刚来说,带动大家致富才是一个创业者的真正财富。“小时候穷怕了,见不得别人吃苦。”郝伟刚说,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所以他一直觉得,只要自己有能力,就要帮助别人。
当年7月,郝伟刚投资500多万元创办了泽伟种植养殖家庭农场,先后购买了西门塔尔、早胜牛等优良品种肉牛50多头,发展养殖业。有了自己的家庭农场,郝伟刚开始规划与农户开展一对一帮扶,自己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向农户投放小牛犊,提供技术指导让农户自行养殖,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成品牛,同时帮助农户解决技术、资金和销路三大难题。
农场在运营过程中,以每吨270元的保护价订单收购农户种植的玉米,带动周边200多户群众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500多亩,亩均增收300元左右。农场还吸纳周边群众10余人进场,成为农场的固定员工,月均工资3000元。
“这一三轮车玉米在这里卖了600多元。”南义乡吴冢村村民郝让虎高兴地说,“去年天气干旱,玉米品质、收成不理想,这要是在往年都卖不出去,价格也不能保证。现在有农场收购,3亩玉米全都卖了,收入了近4000元。”
“要舍得和别人‘分钱’,舍得去分享致富的方法。”这是郝伟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郝伟刚的农场里牛存栏120头。谈起未来的规划,郝伟刚表示,他想在3年内让养殖规模突破500头,带动周边农户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在成就自己小康梦的同时,带动乡亲们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