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改革增活力 群众得实惠

——合水县交通运输集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徐雅荷 雷云龙

“合水县交通运输集团要活下去,改革是唯一的出路。”2020年5月,在合水县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驾驶员培训大会上,总经理文武拍着桌子,发出了要进行公车公营改革的信号,现场一片质疑。

两年过去了,合水县交通运输集团的确实现了“起死回生”:全面终止挂靠车辆合同,运营线路全部回收,公车公营全面铺开。目前,集团共有各类营运车辆143辆,自主经营客运班线33条,日发班次99次,客运网络覆盖全县12个乡镇80个行政村,实现了行政村100%通公交车,城乡日均客流量由1千人次攀升至4千余人次。这是合水县交通运输集团革除行业弊病、大胆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让县域交通运输事业回归公益属性带来的成效。

是死是活看改革——

回归公车公营的轨道

“那是我入职以来,看到文总经理态度最坚决、最强硬的一次。”回忆起2020年5月的那场驾驶员培训大会,合水县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城乡公交驾驶员计君杰仍记忆犹新,“那时,集团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是死是活,前途未卜。”

合水客运市场也经历过辉煌。“大概从2006年至2016年,是客运市场最红火的10年。”文武说,当时合水县客运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以个体承包、挂靠经营为主,大部分运营线路卖到了个体车主手中,车主只需给公司交纳一定比例的管理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客运事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压力,许多跑客运的个体户也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提升,挂靠运营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一辆挂靠客车20万元买进,行驶到报废,还能再以20万元的价格卖出,国有运营资格成为了个人资产。”文武说。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个体经营者在车辆投入上压缩成本,“脏乱差”的车容车貌、“爱坐不坐”的服务态度、“经常晚点”的松散管理……这些饱受诟病的客运乱象为“黑车”的出现创造了机会。

非法营运车辆,俗称“黑车”,没有运营资格,没有购买保险,也没有管制机构,争客、抢客、宰客等情况频频发生,但却仍以灵活、快速的优势,逐步抢占客运市场。“仅在店子至太莪一线,就活跃着近200辆‘黑车’。”文武说。

受此影响,到2020年时,合水县交通运输集团挂靠车辆由原来的126辆缩水至56辆,公司也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窘境,农村客运班线面临瘫痪的处境。

“在那个时候,收入越来越少,岗位却不能缺人,眼看着集团衰落,一些年轻人逐渐离开,像我这样的老员工却很迷茫,想改变求存,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一说到改革,也害怕失败的后果。”合水县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宁霞说。

就在众人迷茫之时,文武将目光重新投向了农村客运。自2018年开始,国家、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打击“黑车”、整顿客运市场。大城市纷纷依托旅游资源转型升级,发展定制客运。“合水县的客运资源就是农村,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占领农村客运市场的‘利器’,但必须进行公车公营改革。”文武说。

然而原来放出去的权利要收回来,谈何容易,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挂靠车辆怎么办?线路资质怎么从个人手中收回来?如果车主漫天要价怎么办? (下转2版)

--> 2022-08-06 徐雅荷,雷云龙 ——合水县交通运输集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纪实 1 1 陇东报 content_19570.html 1 改革增活力 群众得实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