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 南力 实习生 李妍蓓
核心阅读
6月27日,2022年中国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7月12日,市委、市政府收到了来自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的感谢信。信中,对市委、市政府、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为“田间日”活动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深表谢意之外,信中写道:“庆阳市农机化工作成绩也得到了全国代表的充分肯定。特此感谢并希望你市继续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充分发挥机械化在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上的科技支撑和装备保障作用。”诚如信中所说,经过我市多年努力,一幅“农机助农促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庆阳大地铺展开来。
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的庆阳市,每到农忙时节,各地田间多种农机施展“十八般武艺”,让农民享受到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种种便利。近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大批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扎根田间地头,为农业发展营造新环境、研发新设备、推广新技术,助力农业机械化智慧化。如今,我市主要作物的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6%,农业现代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农机“唱主角” 田园添“丰景”
每年夏收时节,宁县中村镇、早胜镇是全市小麦最早成熟的地区,当地随处可见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滚滚麦浪与隆隆机声构成了一幅夏粮丰收图。
今年6月末,中村镇邓家村村民郑宁刚家的6亩小麦开始收割,一辆联合收割机花了不到一小时时间就完成了收割。郑宁刚感慨地说:“以前人工收割,我们用镰刀割一天麦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遇到雷雨天气,抢收不及,一年的收成就要毁在地里。现在机械收割,一亩地有10多分钟就收割完了,真是方便又省心。”
记者了解到,中村镇是优质小麦产区,今年中村镇乔家村千亩小麦种粮一体化示范点的1100多亩冬小麦喜获丰收。“今年小麦产量高,预计亩产在1000斤以上,我们工作人员走访农户时发现,虽是‘三夏’农忙时节,但以往农户全家齐动员收麦的场景不见了,大型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成了‘主角’,现在收麦比过去方便多了。”宁县农机机械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同文说。
“今年夏收,我们合作社出动了6台联合收割机,为了抢抓晴朗天气进行收割,合作社的农机手日夜奋战,从宁县的长庆桥镇、和盛镇,一直收到中村镇,共收割了6000多亩小麦。”宁县骏飞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王俊峰说。有了现代农机的助力,宁县的小麦种植户既省心又省事,在地头聊天的工夫,农机手驾驶机械完成了小麦的收割、脱粒、秸秆粉碎、打包等工序。
夏粮丰则全年稳。为端牢“饭碗”,今年夏收时节,我市农业农村部门成立了“三夏”生产工作专班,投入大量机械和人力,并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共设立91个重点作业区域和主要交通路口小麦跨区机收服务接待站,引进2100台收割机,为群众夏收提供便利。由南至北,农机手们一路收割,全市190万亩成熟的小麦实现颗粒归仓。
今年,甘肃中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合水县境内种下100多亩青贮玉米、20余亩小麦和40余亩小杂粮。“虽然我们承包的地块很零散,山地、平原都有,但是依靠农业机械耕地、覆膜、种植、管理、收割、存贮等,真的是省时省力。”该公司负责人杨立平说。中丰农业这类农业企业充分享受到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今年的20几亩小麦不到两小时就收完了,100多亩青贮玉米几天就收完并粉碎好,运回仓库存贮了。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全市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71%,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85%。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全市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全市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60.65万亩,夏粮喜获丰收,预计夏粮总产45.32万吨,较上年增长15.9%。
农机农艺融合 农业提质增效
6月27日,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联合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机推广站、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等举办的2022年中国农机推广“田间日”暨新技术培训班在宁县中村镇举办。
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及植保机械演示现场,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副站长徐振兴进行了现场点评,对我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一再表示,这些展示新科技试验示范的新模式,为全国粮油经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学习、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此次‘田间日’活动,我市农业机械化生产成果令全国代表赞誉,主要是因为我市把先进的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完美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每个环节农机与农艺的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面提高粮食产量,这也是近年来我市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成功经验。”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张振忠说。
据了解,市农机研究所多年来积极与专业院校及农机制造企业合作,注重研发推广适宜我市山地、平原、小面积农田使用的农机具,注重日常涉农指导服务。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经常组织开展“三区”人才科技服务活动,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农村出现的劳动力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现象,专门推广小型农机规范使用,强化农机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有效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今年以来,全市农机系统进一步加大涉农服务力度,以夏收、伏耕、秋播为重点,突出关键环节,精心组织指导重要农时季节的机械化生产,着力提升重点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生产、收割的机械化水平。在争取省农业农村厅农机深松作业补助资金同时,引导鼓励群众开展机械深松作业,进一步扩大机械深松作业面积,提高耕地蓄水保肥保墒能力。
“田间日”活动结束不久,我市试验种植的春小麦就迎来收获期。“春小麦种植改变了我市小麦的传统种植方式,春小麦的生长周期只有3个多月,亩产超过500斤。”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建荣说,今年省上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两稳两扩”的目标,即全力稳定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积极扩大马铃薯和大豆种植。为实现以上目标,春耕生产期间,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积极行动,试用新农机,推广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在推广春小麦种植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方面下足功夫,从产量来看,全程机械化耕种管收在我市“大有可为”。
在处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问题上,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农机与农艺的载体和支撑作用,围绕新技术、新机具研发推广,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不断突破农机化向纵深发展的“瓶颈”,让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在陇东黄土地上结出硕果。
强化农机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
每年的收获季都是农机手和农机企业的“揽金季”。这几年,农机手成为我市许多群众青睐的职业。“今年麦收季节,我在中村镇支援嘉谷禾农业合作社夏收,5天时间就收了500多亩小麦,合作社与农机手进行利益分成,一个收获季下来,我们这些农机手收入可达数万元。”宁县辛庄镇新丰农机合作社农机手杨新颖说。
在宁县宏翔霖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库里,覆盖耕种管收的各类大中小型农机具一应俱全。据合作社负责人豆建平说,为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无人耕种、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合作社购置了适宜多种地形地块的新型农机,为当地群众增收、增产、就业探索新出路。“我们合作社采购的大型收割机一天很轻松就能收割300多亩,普通收割机一天最多能收100多亩。凭借先进的农机技术,现在多种国产农机可实现智能化、精准化操作,以玉米播种、青贮类机械为例,精度极高,生产效率更高,作物产量更有保障。”豆建平说。
我市持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实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2021年,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先后争取省农业农村厅“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资金290万元,在镇原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4个县试点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29个。目前,全市农机合作社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并拓展至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南等地区和省内周边市州,农机化服务领域进一步延伸,经营效益持续向好,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仅在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下达我市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就达2821万元。到2021年底,全市共登记使用补贴资金2865.15万元,受益农户及经营组织1873户,补贴机具2743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95.29万千瓦。2021年,全市共组织投入农业机械8.24万台(次),完成机耕作业649万亩、机播作业507万亩、机收作业402万亩、深松作业85.99万亩。”张振忠说。
如今,我市农机助农已由原来单一的农田作业发展为农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农业运输,农机培训,跨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中草药生产,林果蔬菜生产,牧草生产,“331+”养殖业等多个方面。各农机合作社通过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GPS、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创新,使用无人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耕种收和“一喷三防”作业服务,使用GPS进行社会化服务的指标测量,对所有深松作业机组全部安装了远程监测仪。在农资采购、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加强数据信息采集和数据共享,开展订单服务和订单作业,解决市场、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等不同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我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业机械使用率,提升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解决了农机户分散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破解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实现了“你去打工,我来种地”的双赢效果。伴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2021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1.27亿元。农机合作社蓬勃发展,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领农民致富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