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洋洋
西峰区属于“插花型”贫困片区,是全省17个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峰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2013年开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扣“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创新“5341”工作标杆,因需制宜、精准施策、持续发力,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兴产业。2017年,西峰区实现了整区脱贫摘帽,1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截至2020年9月底,5230户2102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区贫困发生率由7.14%降为零,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当前,西峰区将乡村振兴规划融入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大局,紧扣“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奋斗目标,突出产业引领、基础先行、文化为魂、生态打底、城乡融合,深入推进乡村振兴“1315”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0537.26元,较上年增长13.1%。
守好底线固成果
今年8月中旬开始,西峰区董志镇罗杭村普罗旺斯产业基地里的西红柿进入采摘期,驻村第一书记杨力学组织村民定期采摘成熟的西红柿,分拣装箱,统一销售。大棚内,喜笑颜开的村民和红彤彤的西红柿构成一幅迷人的田园美景。
“我在这干活,不用出远门,挣钱顾家两不误,还能学到西红柿种植技术。我也打算建大棚,发展订单种植,增加收入。”村民王艳宁说。
罗杭村地处塬边咀梢,经济薄弱、产业单一,是西峰区15个脱贫村之一。2021年9月,甘肃省黄河财产保险公司被确定为罗杭村的帮扶单位,杨力学担任罗杭村驻村第一书记后,开始了解全村产业发展情况,逐门逐户摸清54户脱贫户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资金维修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安装路灯、维修村组道路,助力乡村振兴。针对罗杭村产业单一的状况,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种植精品西红柿,精心打造普罗旺斯产业基地,全面引进滴灌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有力提升了基地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该基地种植的普罗旺斯、安琪、4224等精品西红柿已经上市,每棚产量达1万斤。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农村各方面发展。” 杨力学说,下一步,罗杭村驻村工作队将新建改造温室大棚,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在作物品种选择和技术引进上发力,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品牌,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此外,庄头村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新修柏油路2.96公里,采取消费帮扶和网络销售的方式,帮助果农销售苹果2万余斤,助农增收7万余元;赵沟畎村驻村工作队指导该村建办“帮扶车间”,流转土地320亩,带动群众种植西葫芦160亩、玉米1600亩、白瓜子200亩;左咀村驻村工作队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家庭农场1处,种植露天蔬菜300亩,发展规模养殖户30户……他们积极发挥资源优势,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峰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积极建立完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调整县级领导包抓乡村建设示范镇、村和已脱贫村,接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7名、驻村队员51人,开展村情民意大走访、致富特色产业培育、村庄清洁整治、农村基层治理“四大行动”。累计解决群众困难问题1500多条,整治废旧庄基230余处,改造户厕560户,修整道路沿线风貌55公里。
乡村建设百姓乐
初秋时节的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风景独特,游客沿着蜿蜒曲折的蒲河一路前行,可在连心桥上赏花拍照、可在依山而建的窑洞民宿“凤凰塬舍”里“打卡休息”、可在乡愁记忆馆里感受古朴之美。
然而,十年前,这里曾是西峰区1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地处山区,距城区约40公里,缺水、交通不便,村民们只能守着深山熬日子,2013年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67户235人,贫困发生率为15.5%……贫困,是当地人最深刻的记忆。
“以前,住在窑洞里,出行路不好走,到处都是土,条件很差,村子里一年到头都见不上几个年轻人。”村民毛腾旭说,这几年,村上打造了黑老锅冰窟、连心桥、塬乡人家等景点,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游客争相来这里赏花、避暑、采摘,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