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萍凝 通讯员 安家宁
粮安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十年来,庆阳这座“陇东粮仓”,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根本,积极实施“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的粮食安全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基本农田质量,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21年底,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达到775.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399.92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237.8万亩,粮食总产始终处在甘肃省前列,对促进全省粮食安全贡献突出。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我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聚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市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耐旱优良品种等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品种加速引进推广,稳定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与改革力度继续加大,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增加农民种粮一次性补贴,将“撒胡椒面式”惠农方式改革为“谁种地谁领补”的精准模式。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并保持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十年来,我市平均年产粮食138.93万吨,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粮食总产除较重受灾年份外,基本稳定在140万吨左右,2020年总产量达到147.46万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2021年,在我市北部严重旱灾的影响下,全市粮食总产减少至133.67万吨,同比下降9.3%。即便如此,人均粮食占有量仍达到了600公斤以上,远高于国家粮食安全标准。
伴随着新兴技术和优质品种的不断研发和引进推广,全市农业基础不断增强,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保丰收能力不断加强。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