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羿
党的十八大以来,华池县坚持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过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青山多绣绮
初秋时节,走进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林场,这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摩托车护林队。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子午岭林区,负责巡山护林、森林防火、资源管护等工作。东华池林场护林队队长王兴龙从2005年开始接替父亲护林,他说:“这一片林是父辈们扛着铁锨、背着树苗、提着水,一棵树一棵树栽下的。经过20多年的看护,这片林子已经长得非常茂盛了。”
东华池林场总面积13.73万亩,森林覆盖率87.76%。为了更好地守护好这片“绿色海洋”,东华池林场在辖区设立了牛头峁、宝塔山、三合湾、梁咀4个管护站,分段管辖,在护林员的悉心管护下,子午岭的树更多了、山更绿了。
近年来,华池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按照年均培育苗林15万亩目标和7年造林百万亩的总体规划,以元城河流域百万亩生态林建设项目为牵引,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及森林植被恢复等项目,到2020年底全县共完成植树造林100万亩以上,实现了“再造三个大凤川”的目标(元城川、城壕川、柔远川)。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5.1%(含华池林业总场),县属森林覆盖率达到24.04%,森林蓄积量达到45.33万立方米,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78亿元。
绿水人家绕
“这条河以前是臭水河,这几年经过依法拆除违规占用河道建筑物、生态流域治理、河道管理后,水质变好了,有的河段还有野鸭子了。”县城居民冯先生指着柔远河说道。为了响应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号召,2017年开始,华池县吹响了“全面治水”的号角,逐步建立健全河长制体系,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构建起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理保护机制。全县共设置县级河长9名、乡级河长30名、村级河长111名,落实河道保洁员1529名,实现了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全覆盖。
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人。华池县现已建成投运乡镇污水处理站15座,配套污水管网29.31公里,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配套建成污水收集管网52.6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针对县城沿河河道“脏乱差”和黑臭水体治理难的问题,以棚改征拆为主,将“三沟一河”(火焰沟、小西沟、东沟、柔远河)范围内沿河、沿沟建筑纳入棚改征迁计划,累计拆除268户(处),彻底消除了县城河道两岸污染源头。
五年来,华池县坚持河长办牵头,公安、检察机关携手打击的部门联动执法巡查体系,常态化开展巡查执法,联合排查整治非法侵占水域岸线、滩地,非法取土等河湖“四乱”问题,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开展农业面源养殖污染治理,让全县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深院绿意浓
“山花烂漫,空气清新,这几年的环境越来越好,蜂蜜的产量和质量也越来越高,我家的蜜蜂养殖规模扩大了,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华池县白马乡马高庄村蜂农贺秀花高兴地告诉记者。她是当地养蜂的“土专家”,已有30年的养蜂经验。
经过多年的生态涵养,如今的华池县白马乡树木茂盛,多年生长的刺槐、野菊花、百里香等野生花木和大量栽植的香花槐树,为养蜂提供了绝佳的条件。白马乡因地制宜,把土蜂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来培育,通过养蜂产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不断发展壮大示范户,确保“户户有蜂箱、家家酿蜜糖”。
走进华池县南梁镇,青山环绕、绿水相伴,农家小院干净整洁。近年来,南梁镇先后实施了“一村万树”及“村庄风貌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了村庄风貌,全力打造“村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乡村。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南梁镇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南梁镇荔园堡村的郭翠玲就利用自家小院办起了农家乐,她说:“这几年,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来这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来农家乐吃饭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华池县围绕“居住长久性、产业持续性、文化传承性、生活聚集性”四方面目标任务,扎实开展“五改四化三清”村容户貌改造提升行动,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协同推进,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使全县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