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馨怡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呼应民生需求、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相继实施,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增收稳民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市持续实施就业惠民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切实稳住群众就业增收“基本盘”。并采取政府推动、培训牵动、市场拉动等多项举措,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对于没有技能的群众,开展以务工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市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4.23万人,累计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219人次。
“以前在家种地一年到头赚不了多少钱,自从参加了村里举办的月嫂培训,我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现在每月的收入在8000元左右。”庆城县马岭镇村民张彩霞说。
聚焦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就业,我市推出了线上“春风行动”、云招聘“直播带岗”等活动,搭建起线上就业服务平台,让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好工作。同时,积极实施惠企解困行动,帮助企业减负稳岗,鼓励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3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创业孵化园区8个,市级创业孵化园区27个,辐射带动就业创业7.4万多人,兑现创业扶持资金2261万元。
社保兜底得民心
基本养老、社会救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一项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十年来,我市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水平逐年提高。与10年前相比,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680元、增幅176%;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5268元、增幅254%;特困供养提高到每年6924元、增幅214%,年发放社会救助资金总量翻了一番,城乡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十年间,我市支持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建设,新建养老机构22处,县级社会福利机构实现全覆盖,每千人老年人的床位数从14.4张上升到32.8张。全市累计投入养老服务专项资金4.87亿元,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从9个增加到60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从137个增加到761个。全市养老机构法人登记率和医养结合签约率达到100%,政策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累计发放补贴资金4141万元,惠及老年人9000多名。
深化医改暖民心
在庆阳,“生病了不用直接去市里的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正成为广大城乡群众的共识。为了让群众就医条件更舒心,我市迁建市、县医疗机构21个,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群众看病就医圈。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