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天朗气清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提升
“晴空湛蓝、白云朵朵,家乡的天比以前更蓝了。”居民张女士微信朋友圈的一条消息,道出了众多庆城县居民的心声。十年来,庆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逐一解决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城市扬尘、农作物秸秆焚烧、燃煤及餐饮油烟导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等突出问题,争取每一天空气优良,争取PM10、PM2.5有效下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至2021年底,全县完成造林绿化107.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18.45%提高到了23.46%,增长5个百分点,植被覆盖率达到79%,建成森林小镇1个、森林乡村3个;建设高标准农田5.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10平方公里;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成效显著,空气优良率较“十二五”末提高10.3个百分点,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2.7%和80%,3个市考断面、9个县乡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村“三大革命”纵深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6.1%,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清洁村庄”覆盖率达到72%,村容村貌更加靓丽整洁。
经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整治,庆城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庆城蓝”频频出现,空气日益清新。
宜居宜业 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走进庆城县玄马镇柏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随风摇曳的绿树,一间间白墙青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步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近年来,庆城县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着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构建了种养一体化、有机种植、生产过程循环利用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走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
围绕打造高效果品、生态种养和农业服务业等特色农业产业链,庆城县培育了苹果、黄花菜、中药材、万寿菊、瓜菜等主导产业,建设了高产粮食、特色果蔬等标准化示范基地。截至2021年底,全县招引培育“农”字号企业13家,创新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新建中盛产业园,建成肉羊合作社157个,扶持带动贫困户10026户。苹果留存面积25万亩,年产量21万吨,产值11亿元;饲草、白瓜子、万寿菊等补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3万亩,年均产量稳定在11万吨,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庆城县按照“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的要求,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再造一个子午岭”的战略部署,全县再掀造林绿化新热潮。截至2021年底,完成造林绿化11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50平方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站)18个,治理燃煤锅炉20台,改造清洁取暖4088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3.4%,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马莲河、蒲河流域省考、市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拿股金、收租金、挣薪金的“三金”农民。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林业产业蓬勃发展,我们老两口除了种地的收入,每年还有2万多元打工收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玄马镇柏树村村民刘玉德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一个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生态庆城正阔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