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让文化事业滋养民心

(上接1版)市级建成了庆阳传媒中心、庆阳大剧院、庆阳博物馆、庆阳体育场、庆阳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县(区)级建成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1261个,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工程台站29个,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个,省级青少年俱乐部2个;乡镇(社区)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

市上制定出台了《庆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各县(区)面向社会公布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推动图书馆公共阅读馆藏和乡镇文化站、基层农家书屋、“乡村舞台”图书阅览室资源有效融合利用,初步实现统一编目、统筹调配、通借通还。

树立精品意识

繁荣文化艺术创作

我市坚持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充分展示庆阳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市戏剧界坚持以创作为中心、以人民为导向,把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与发展文化事业有机结合,立足庆阳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庆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先后积极创作、精心编排推出了多部新创剧目和新编剧目。

2016年2月21日,一部以精准脱贫为题材的现代秦腔剧《倒水湾》在市政府礼堂连场演出。该剧取材于我市某单位的驻村帮扶工作日志,讲述了倒水湾村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办起酒厂,全村群众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的故事。

据悉,十年来,全市共创排剧目60多部,创拍微电影40余部,创作歌曲100余首。陇剧数字电影《医祖岐伯》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填补了我市乃至全省戏剧电影的空白,开创了陇剧传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陇剧电影《陇上的梦》入围2016年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微电影《警惕的眼睛》和《哑井》获全国第三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比赛全国最佳微视频奖和“嘉峪关故事”微电影短片最佳作品推优奖;现代秦腔剧《月亮湾》获第五届甘肃省红梅大赛优秀剧目奖,2人获个人最高奖红梅表演奖;舞蹈《荷花舞》在央视7频道“温暖同行感恩老区”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系列电影“陇东刀客”——《悍匪围城》《智谋销烟》《浴血护镖》三部电影集中在央视6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注重保护传承

推动文博资源开发

我市秉持“以祖业为魂,在保护与传承上下功夫”的理念,坚持从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再现入手,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立了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文物保护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了全市文物资源“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发展目标。

“十三五”以来,全市各级政府投入文物保护资金约1.5亿元,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0多个。实施石窟寺保护项目4处、文物古建筑保护项目19处、遗址保护项目6处、革命文物保护项目24处,编制文物保护规划7个。

全市还开展考古发掘3处,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考古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出土文物1万余件。南佐遗址2021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新发现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此外,我市建立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完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健全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培训机制,全市非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

全市现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项、省级39项、市级116项、县(区)级54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扶贫工坊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42个。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9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09名、县(区)级传承人1509名。

调整结构方式

培育富民文旅产业

2021年度,全市接待游客人数达10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7亿元,相比2012年接待游客人数290万、旅游综合收入12.2亿元,翻了近4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优先方向,积极培育,大力扶持。围绕资源功能布局、景区提质扩容、产业深度融合、产品丰富完善四个方面,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景区开发,全力夯实产业基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市按照全区域谋划、全产业联动、全要素配套、全社会参与的发展理念,构建“一个龙头”牵引、“两个中心”带动、“四大片区”支撑、“五条廊道”辐射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集文化研发、文化展示、文化交流、文化体验、观光游览、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主题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以红色资源为依托,重点建设了南梁红色旅游景区、环县山城堡战役纪念园、合水县陕甘红军纪念园、中共邠宁支部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建设了庆城县周祖陵、正宁县黄帝文化景区、环县东老爷山等文化旅游景区;以自然生态为基底,建成了庆城县药王洞养生小镇、镇原县北石窟驿、西峰区黑老锅冰窟等乡村旅游景区;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为目的,新建了一批城郊公园、文博体育场馆,全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为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全市还推出红色励志游、寻根访祖游、农耕文化游、岐黄养生游、民俗体验游、子午岭探秘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将文化旅游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程有机结合,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16个。

我市还先后组织举办了庆阳农耕文化节、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等文化旅游节会活动20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节会30多次,在国内重点城市举办主题推介活动10多次,组织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荣获“十佳魅力城市”称号,庆阳香包被评为“最具魅力文创旅游产品”。

--> 2022-09-21 1 1 陇东报 content_21150.html 1 让文化事业滋养民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