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创建示范引领带动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我市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和基础性事业,不断创新思路和载体,培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一廊一区一带”创建工作取得成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全市各级将“一廊一区一带”创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村组(社区)、行业部门和机关单位,分类施策、分步推进,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七进”活动。制定出台了《庆阳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办法》《庆阳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办法》,共评选命名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9个、示范单位50个和教育基地3个。
西峰区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步骤,重点培育了“一馆两村三园四校五区”及“十进”示范点25个。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首个市级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以民族团结为题材,因地制宜,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3处,不断增强群众民族团结意识;在康寿路社区、北大街社区、南苑路社区探索建设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在福景家园小区打造了以“团结”为主题的“一塑两路三亭两廊两阵地”,建成了全市第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区”,为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树立了典型、提供了样板。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1个(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建成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个(西峰区、庆城县)及示范单位23个。
民族乡村共谱幸福篇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回、东乡、藏等38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0824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0.5%,主要分布在西峰、庆城、宁县、镇原、环县、正宁6个县(区)。
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是我市唯一的民族乡,这里曾经道路狭窄崎岖,很多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壑梁峁之间,雨天道路泥泞难行,居住在山窝旧窑洞里的村民还要靠蜡烛照明。
2018年,五顷塬回族乡实现全部脱贫。如今再走进这里,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家家吃上自来水,户户院外有路灯,村村都有休闲广场。近年来,全乡又通过实施民族史馆、家庭农场和肉牛养殖、人居环境综合提升等项目,助力改善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庆阳市“1+9”少数民族乡村三年发展规划》《关于继续实施“1+9”规划促进少数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意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500万元,在五顷塬回族乡和9个相对聚居的民族村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实用技能培训五大类240多个工程,为各族群众依靠产业增收致富提供了可靠保障。
市上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引导各族群众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种植养殖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民族传统手工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培育形成了陇东早胜肉牛、苹果、大葱、小杂粮、蜂蜜等一批名优特农产品,使民族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
以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是多民族和谐交融的纽带,也是各族同胞精神力量的源泉。融合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等庆阳特色民俗文化元素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广场和民族文化长廊,成为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点缀在城乡之间,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以南梁革命纪念馆、陕甘红军纪念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等为主阵地,在市内旅游景区景点布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的专题宣传版块,打造中华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标识雕塑,在导游解说词中融入民族团结内容,穿插民族团结故事,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环县组织创编了皮影现代剧《情谊手帕》,华池县创编了南梁说唱《民族团结代代传》,不断强化文化浸润,增强文化认同,培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4年,我市承办了全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此外,积极组团参加全省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邀请省民族歌舞团举办民族文化演出活动,筹办“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优秀文艺节目在我市的巡演活动,举办全市“民族团结一家亲,喜迎建党100年”书画作品展等活动,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各族人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画好同心圆,共谱幸福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将在陇东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