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沟圈村位于镇原县临泾镇西北部,距县城中心区域5公里,距镇政府6公里,半山半塬,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7公里,区域总面积25平方公里,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共11个自然村,1155户4022人。现有8614亩耕地,人均耕地2.14亩,林地面积7270亩,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500元。席沟圈村地处王符故里,文化名人辈出,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王符曾隐居于此,著书立说,针砭时弊,所著《潜夫论》名扬后世,流传至今。席沟圈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发展种养产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村容村貌建设提升及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生态建设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夯实法治基础,强化社会治理引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保障基层自治权利。一是法律知识进农村。加强村干部以及村民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更好保障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二是村规民约进农家。村村有村规、家家有家规、户户有敬语,充分尊重乡村民俗、体现民情民意,增强村民的认同感。三是治理品牌进农户。深入推行基层治理灵活多样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丰富“大网格+小院落”“群众说事、干部答题”等富有时代特征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建立“乡村组”三级网格体系,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网格服务,抓紧抓实抓好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设立乡、村、院落三级“群众说事处”,搭建民情信息平台,畅通民意诉求渠道,真正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增强法治保障,筑牢社会治理根基。坚持党领导乡村法治建设,贯彻落实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九进”活动,送法进村到户。一是抓“关键少数”。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法治能力,带头尊崇法治、捍卫法治、厉行法治,引导村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二是抓阵地建设。加强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法律援助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抓队伍建设。着力组建“法律服务队”,强化法治保障,提升全民法治水平。着力实施以人民调解员、新乡贤、驻村工作队员等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组织法律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服务,实现社会治理“以法护航”。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升群众法治信仰。一是紧扣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抓好村干部法治教育。组织村干部参加镇政府举办的干部学法活动,切实提高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履职、依法办事的能力。开展专题讲座、组织进行法治教育学习,使干部确立权由法授理念,提高依法治村、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开展法律宣教活动。集中对农村土地征用和承包地流转、“三农”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法律法规进行辅导教育和宣传,引导群众依法反映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三是结合“大调解”开展调解宣教工作。针对当前农村常见的矛盾纠纷问题,采用以案说法,提高村干部、人民调解员宣讲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在调解工作中开展以案释法,深化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教育。开展对特殊群体的普法教育,化解因特殊群体引发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升村民法治信仰,为各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倡广大村民学法用法,村民法律知识和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法治文化在全村“内外兼修”,成果显著。
坚持德法并举,打通社会治理经络。坚持德法相济,充分发挥德治支撑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相融合,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一是强堡垒。实施“以文化人”行动,将法治元素融入“廊、亭、墙、栏、场”,打造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加快推进村级文化室等标准化建设。二是强宣传。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营造乡村德治的良好氛围。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强示范。开展遵纪守法、孝老爱亲等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发挥道德模范示范作用,让榜样的力量无处不在。四是强激励。充分发挥积分超市的激励作用,运用“道德银行”“积分存折”,将宣讲学习、文明习惯、传统美德、遵纪守法、公益行动、勤劳致富等志愿服务活动和行为习惯养成纳入文明积分激励内容,有效激发治理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巧儿说法》栏目免费公益解答律师杨亚栋
电话: 1899342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