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我市聚焦解决就医难题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本报讯 (记者闫慧)2022年,我市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医难题,持续深化医保、医疗、医药协同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解决“看病难”,我市通过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健全智慧医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着力打通便民就医路。县域内住院量占比提升至82%,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提升至54.55%。将群众身份证、就诊卡、银行卡、社保卡等整合为电子健康保障卡(码),市内就诊“一卡(码)”通行,在任意公立医院就诊,群众都能完成挂号、缴费、报告查询等自助流程,调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就医时间平均缩短2小时以上。

近年来,我市推动发展多种形式的紧密型医联体,组建形成以兰大二院为中心、2家市级医院牵头、8家县区医院为成员的“128”模式,率先实现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差异化分工、网络化诊断和实地化治疗,发现早期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130例,筛查率同比增长1.88倍。 县域医学中心全部接入省级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双向转诊系统实现全覆盖。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县综合医院建成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5大救治中心,影像、检验、病理、心电、消毒供应5大医学中心,三级医院由2家增至5家,日间手术病种由24种增至49种,开通空中急救服务,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断提升。

聚焦解决“看病贵”,我市采取药品改革减负、医保赋能优结构、医院管理控费用三大举措,不断强化协同联动作用,筑牢控费防火墙。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60.7%,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由24.6%提至32.3%,全市近90%的公立医院实现收支平衡,管理费用降至9%以内,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增幅控制到6%以内。

我市加大推行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和采购“两票制”力度,引导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将符合规定的中药饮片、颗粒剂中成药等及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坚持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5年8次调整规范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加快推进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病种收费的病种数从150个增至466个,在13个公立医院有序开展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获评全国付费改革示范城市。组建医疗质量、药事管理等专业委员会,加强医院运营监督管理和成本控制。

聚焦解决“保障难”,我市以创新管理体制夯基础、创新编制改革引人才、创新人事改革稳队伍、创新薪酬改革增干劲“四大创新”为出发点,向改革"深水区"迈出新步伐,激发新活力。将市级公立医院床位补贴由每年4960万元增至6032万元,县(区)财政对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经费补贴提高到90%以上。通过编制备案制度补充本科以上医疗卫生人才272名。将岗位设置管理权、选人用人自主权、职称聘任权等授权下放公立医院。

我市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抓手,建立重点指标监测评价机制,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近5年来安排医疗卫生经费8.07亿元,未来3年将再安排1.5亿元专项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将市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构成调整为“基本编制+人员控制数”,下放编制调整、控制数分配、使用核准、内设机构设置4项权限。医院专业技术五级以下岗位、工勤技能三级以下岗位,按规定自主设置、认定和聘用;在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按照能力、实绩和贡献自主进行等级认定和岗位聘任,兑现落实工资待遇,逐步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各级公立医院全面推行薪酬制度改革,创新“基础绩效+奖励性绩效”模式,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及工资总额,公立医院人员薪酬中稳定收入比例提至40%,医务人员年人均薪酬水平较改革前增长14%,其中临聘人员年人均薪酬水平增长27.1%。

--> 2023-01-07 闫慧 1 1 陇东报 content_24657.html 1 我市聚焦解决就医难题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