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张倩 本报记者 赵彩霞
农历兔年来临,邓涛涛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手工灯笼,上面贴着五毒、“蝠”在眼“钱”、马上封“猴”等传统民俗剪纸。
邓涛涛是正宁县榆林子镇石家村人,他的爱好就是制作花灯。“小时候每到过年,姥姥和妈妈就用竹篾和彩纸给我做灯笼玩,带出去别的小伙伴可羡慕了。”邓涛涛说,长辈们制作灯笼时,他就站在一旁仔细观察,慢慢地,他对制作灯笼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他来说,有了灯笼,才算过年。
从那时候起,邓涛涛便开始自己尝试着做灯笼,并在传统灯笼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添加了不一样的创作手法和元素。竹篾做骨架,用胶带绑扎出造型,用彩色宣纸做基础裱糊,以颜料绘制图案,拿剪刀剪出各种花纹和图案进行装饰……经过扎、糊、刻、剪、贴、画、染、印等多道工序,一个精美的花灯就做好了。“我把刺绣、剪纸纹样融入灯笼制作之中,使灯笼蕴含的寓意更丰富。”邓涛涛说。
金蟾灯、兔子灯、公鸡灯、荷花灯、老虎灯、狮子灯……邓涛涛做的灯笼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从刚开始的一到两天才能完成一个,到现在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2022年,邓涛涛先后制作了300多个灯笼,样式大胆创新、造型古朴粗犷、用色对比强烈,既富有民间艺术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潮流。尤其是遇风便可灵活游动的金蟾灯,深得人们喜爱。
受邓涛涛的影响,每到过年,他的家人都会参与到花灯制作中来,大家围坐在一起,感受传统年俗带来的乐趣。他做得认真,孩子们在一旁看得认真,也会小心翼翼地保护爸爸做的灯笼,就像他小时候对灯笼的那份喜爱和珍视一样。“我也想让我的孩子过个幸福的春节,给他们扎个灯笼,表达深情厚爱。”邓涛涛说。
“真好看,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哪里可以买得到?好想给孩子买两件。”“为正宁手艺人点赞,做得真棒!”……邓涛涛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后,网友纷纷留下评论,表达对邓涛涛的佩服和对手工灯笼的喜爱。2022年,正宁花灯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邓涛涛及其母亲被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评为第五批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宁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邓涛涛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正宁花灯越做越好,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