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春风细雨润无声 踔厉奋发谋发展

—— 我市40年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刘萍凝 通讯员 冯忠孝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机构编制工作在党和国家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适时做出并实施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机构编制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认真实施机构改革和机制体制调整,不断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40年春风化雨

新时代勇毅前行

4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作为调整优化执政资源配置和组织架构设置的基础性工作,我市机构编制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需要,配套或先导推进全局或部分领域、行业、层级的机构改革,为全市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破藩篱”“建机制”“调资源”“夯基础”,有力支撑和夯实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基础。

40年来,在革故鼎新的机构改革和重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结合庆阳工作实际,始终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要求,不折不扣推进改革,持续发力深化改革。通过机构改革有力撬动和优化配置编制资源,全力保障和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0年来,在历久弥坚的改革开放中,为促使机构改革全方位、渐进式地展开,我市机构编制工作注重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优化单位组织结构,改善行业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职能配置的重点逐步清晰,行政效能不断优化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职责关系与机构设置统筹协调,职责不断强化,人大政协各专委会逐步健全,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职能和机构逐步规范,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40年来,在气势磅礴的伟大变革中,市场经济推动着机构改革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我市历次机构改革始终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开展治理体系构建、组织架构完善、服务平台搭建等工作。不论是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改革,还是小范围、完善性的体制优化和行业协同配套改革,都始终做到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同步发展。

40年来,在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践中,机构编制部门干部队伍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机构编制政策规定,坚持“党管机构编制原则”,严守机构编制纪律,凡机构编制事项,从动议、论证到审议决定、组织实施,均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办理,特别是重大改革措施、重大体制变动、重大机构调整,及时提交室务会议审议、编委会议研究、常委会会议审定,确保机构编制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力。市委编办先后被授予“节约型机关”“履行教育职责先进单位”“书香机关”“全市党委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五星级标准化党支部”“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40年来,我市机构编制工作犹如春风沐浴庆阳大地、细雨滋养陇原田野,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活力和无限生机。在“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发展道路上,广大编制工作者披荆斩棘、砥砺奋斗、勇毅前行。

坚持优化协同高效

主动顺应时代发展

各级党政机构和事企业单位是党和国家推动政策落实、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单元和组织架构,是承担各类职能职责、发挥效能作用的载体和基础。机构、职能的优化设置,机构改革的推进落实,历来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头戏和关键点。

我市始终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优化协同高效原则,立破并举,革故鼎新,先后实施8次大的机构改革,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对各级党政机构进行调整撤并,有效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市专门负责机构编制工作的机构,是1983年第一轮地方机构改革时才正式成立的。此后,在历次机构改革的研究论证、组织实施以及日常机构编制管理中都承担了重要职责和艰巨使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1988年至1998年,机构改革重点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以及党政机关与所属经济实体及直接管理企业脱钩。

2002年6月,庆阳地区撤地设市,地委、行署工作机构和人大、政协以及地直事业单位相继更名。同时,西峰市撤市设区,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西峰、庆城两县(区)党委、政府所属机构及事业单位也相继更名。

2003年机构改革对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流通管理、食品安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体制机制进行了改革,组建了政府国资委、安监局、商务局、人口和计生委等机构。

2008年机构改革按照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庆阳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庆阳市在全省率先整合了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组建庆阳市工业局、庆阳市督查考核局。将庆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省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组建庆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通过这些部门机构的整合,进一步优化了党政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2014年机构改革主要是推进简政放权。将工商、质监部门由省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市、县(区)政府分级管理。组建庆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市金融管理局更名为庆阳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2018年机构改革是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变革,机构改革的范围和幅度扩大,涉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类机关。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主要任务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庆阳市机构改革方案》,市委设置市纪律检查委会监察委员会机关、市委办公室等工作机构14个,市政府设置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工作部门33个。市、县(区)共调整设置党政机构333个。改革后,全市乡镇(街道)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派出机构数量由1954个精简为1576个,净减少378个,精简19.3%;科级领导职数由1755名调整为1756名,剔除新设3个街道办事处政策性增加的39名职数外,净减少38名。

2022年,市委编办紧紧围绕落实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及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高质量发展”总体发展战略,调整规范了3个工业园区机构设置。按照省委改革要求,将陇东报社与庆阳广播电视台机构及职能整合,设立庆阳市融媒体中心,为市政府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保留《陇东报》刊号和庆阳电视台、庆阳人民广播电台呼号;设立庆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办公室,为市委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以上两单位均为正处级建制,归口市委宣传部领导。设立市大数据管理局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加强科学规范管理

机构编制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市坚持优化协同高效、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等原则,在“两个只减不增”的前提下,坚持向改革要编制、向管理要编制、向信息技术要编制,积极挖掘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在实名制管理、下放教育编制管理权限、试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创立机构编制“周转池”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有力保障重点领域、民生行业的编制需求。

1986年,庆阳地区对行政机关主要采取控制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干部结构比例的办法,对事业单位则采取核定编制员额或规定各类人员比例的办法进行管理。

1990年5月,根据省政府发布的《甘肃省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地区建立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地区重申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膨胀、坚决按照规定的领导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严格机构编制审批程序、严禁部门干预县(市)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纪律要求。为严肃机构编制纪律,重申必须严格程序,实行“一支笔”审批。

1996年,庆阳地区党委、政府与其他机关之间按照15:80:5的编制分配比例,将地直735名行政编制在系统间作了划分,划定地委部门编制110名,行署部门编制588名,人大、政协工委及工青妇机关编制37名。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2005年8月,市委印发《庆阳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在管理原则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审批程序上,坚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宜“编制部门一家承办、一家行文、主管机构编制的领导一支笔审批”的“三个一”制度。在管理权限上,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置、升格、撤销、合并及更名,必须按照管理权限,严格履行报批手续;未经各级编委批准而设立的机构,不予承认,不核定人员编制,不配备人员,不拨付经费。

2005年,我市以市直单位为重点,对市县(区)机构编制进行调整,将县(区)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人员由市上统一管理。6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市区事权划分方案>的通知》,全面实施市、区事权划分工作。整体上划西峰区国土资源局及局属事业单位、西峰区聋哑学校、西峰区公交公司、西峰区供水总公司,同时对西峰区负责的城市规划、房产管理、城建综合执法、规划区内的环保职能、区广播电视业务及部分人员上划市上管理,西峰区公安局调整为市公安分局,实行市、区双重领导。事权上划后,市上新成立机构7个,共上划西峰区城建等8个系统、17个单位、910人。

2006年,市上进一步全面从严管理机构编制工作。市委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除省委、省政府、省编委有明确要求外,各级一般不再增设新的机构和增加新的编制,职能增加的部门,也不再增加机构编制,由部门内部调剂解决。市委先后提出机构编制“十不准”和“五一律”的工作要求。

从2007年1月起,我市对市直和县(区)事业编制实行市一级总量控制。从2009年1月起,将四个市属国营林场及巴家咀林场在职人员、退休及休养人员共计3000余人纳入市财政全额供给,解决了广大林业职工后顾之忧。

为了如期完成2011年之前全市党政群机关超编人员全面消化任务,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严格全市党政群机关编制管理妥善消化超编人员的意见》,提出消化超编的五项具体措施,全市共消化超编人员424名。在全省率先建立“人编对应、定编到人”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推进实名制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目前,全市各级各类机关事业单位和在编人员均纳入实名制系统管理,内容涵盖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基本信息有100余项关键指标,标识性数据有338.53万条,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实现了编制数、实有人数、财政供养人数的一一对应,彰显了让数字说话、靠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科学化管理工作目标。

当好参谋助手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21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在规定限额内调整优化乡镇街道机构设置。改革后,全市乡镇街道(不含孟坝镇)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派出机构数量由改革前的1954个精简为1576个,净减少378个,精简率19.3%。

为加大编制统筹调剂力度,出台了空编集中管理规定,对市直“部门单位3年以上的空编一律收回,对2年以上的空编按50%比例收回”,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要。先后为南梁干部学院、教育考试院及乡村振兴等部门调剂划转编制145名,进一步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机构编制保障。

动态盘活行政编制,对8个行政编制偏少的部门予以增补。优化领导职数结构,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在持续下放教育编制管理权限的基础上,在市直事业编制总量内统筹编制500名,“单列管理、专编专用”,用于引进公费师范生等教育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当年使用专项编制引进教育高层次人才158名。

2022年以来,8县(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423项,增强了乡镇街道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能力。持续试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管理办法,引进补充高层次医务专业人才241名。为了全力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汇报省上争取周转编制,市县(区)千方百计调剂补充部分编制,全市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263名,实现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以县为单位全面达标。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精神,推进落实市委、市政府“再造一个子午岭”部署要求,建立灵活多样用编用人机制,解决子午岭林区管护力量不足问题,按照国家核定的1.6人/万亩测算系数,专门组建子午岭林区专职护林员队伍,将其费用列入财政预算。调整市林草局下属27个国有林场编制总规模,可逐步收回事业编制880名,建立市级编制“周转池”,推动编制资源精准投放、科学配置。

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瘦身”与“健身”要求,压缩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制总量;积极化解落实市管国企领导班子待遇问题;给市农业农村局机关核增了科级总畜牧师、总经济师职务数额;给市级行政复议机构及时调剂划转了编制;增加县(区)卫健局副职领导职数;调整规范了全市副处级及以上中小学党组织领导职数及中小学、幼儿园领导职数。为进一步贯彻“人编对应”要求,提请市委出台了《关于实行编制积分管理持续激发用编用人活力的意见(试行)》,促进了机构编制管理创新发展。

近年来,全市机构编制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机构编制工作政策规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抓好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工作,无论是人员招录(招聘)用编审核、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核拨、公务用车管理、办公用房清理、住房公积金发放,还是养老医疗保险审核审批,都坚持以编制为依据,严把审核审批关,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融合统一,节约行政成本、减少财政支出,提升管理效能,确保了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对重要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作出新的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和广大机构编制干部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应对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超前研究谋划,当好参谋助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市委编办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盯全市打造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定位,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积极推动重要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服务保障。

--> 2023-01-29 刘萍凝 —— 我市40年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工作纪实 1 1 陇东报 content_25332.html 1 春风细雨润无声 踔厉奋发谋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