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峰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庆阳革命老区的“红区”主要是指庆阳(今庆城)、环县、华池北部三县,驿马关以南就成了国民党统治的“白区”。其实早在1927年,与刘志丹同岁的王孝锡就在宁县太昌建立了中共邠(陕西邠县)宁(甘肃宁县)支部,这是甘肃最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1932年,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队在刘志丹、谢子长带领下,在正宁柴桥子成立“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随后不久在三嘉塬上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西北红军第一次有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号。1935年9月到1936年初,宁县、正宁靠近子午岭山区的广大区域,共产党领导的新宁、新正两县不属陇东分区而属关中分区领导,习仲勋同志和关中特委机关就住在五顷塬南邑村沟边的几孔窑洞里。
一
我是早胜人,出生在街上南新城,但过去我不知道刘志丹还在早胜住过半年时间。
1930年10月1日太白起义后,刘志丹组建起了一百多人的南梁游击队,次年2月在合水固城川又吸收了赵连璧、贾生财、唐青山等几支农民武装,在麻峪村整编后,刘志丹率四百多人的队伍,转移到宁县盘克镇张皮塬一带活动,又遭到敌人伏击,伤亡很大,残余队伍撤进子午岭大山中。后来依照陕西省委指示,刘志丹率部队到陕西彬县,加入苏雨生的骑兵旅,编为补充团,刘志丹任团长,驻扎旬邑县职田镇,暗地里开展兵运斗争,筹备粮款、扩充队伍。苏雨生发现后,以召集会议为名,将刘志丹逮捕,后在杜斌丞、南汉宸的营救下,苏雨生释放了刘志丹。
刘志丹和陇东军阀陈珪璋的警卫团长刘宝堂是同乡,还有点亲戚关系。刘志丹在彬县狱中与陈珪璋的副官处长李勤甫结识为友,两人一起出狱后,经刘宝堂引见,李勤甫鼎力推荐,陈珪璋就任命刘志丹为其新编十一旅旅长,要他自己招兵买马,并把警卫团划归十一旅指挥,旅部驻防在早胜镇。
陈珪璋为什么要委任刘志丹当旅长呢?据张秀山回忆,当时甘肃各地小军阀割据,统治陇东14县的陈珪璋处于夹缝之中。彬县有杨虎城所属的苏雨生骑兵旅,想往北扩大势力,陕北悍匪张廷芝在庆阳以东也想乘机抢占陈珪璋的一部分地盘,子午岭山区还有李培霄一千多人的土匪武装伺机窜动,宁夏固原一带的小军阀也想从镇原这边打过来,争夺陇东地盘。面对这种四面受敌的形势,陈珪璋委任给刘志丹一个旅长头衔,就是想借助刘志丹的才能和威望,保全自己的地盘。
刘志丹到早胜后,就在北新城的一座庙内组建了旅部,以曹华民为书记官,陈鸿宾为参谋长,张秀山为手枪队长。被苏雨生缴械收编的原南梁游击队运输队,在刘志丹老部下魏佑民、刘约山率领下也来到早胜。高岗在旅部承担刘志丹与陕西省委的联络工作。
刘志丹在早胜驻防不久,陕北军阀井岳秀部驻定边的团长高广仁带领自己的几百人马到陇东投靠陈珪璋。陈珪璋又委任高广仁为新编十三旅旅长,也让驻防到早胜镇。实际上是让刘志丹和高广仁互相牵制,自己更好控制。两支人马汇合后,陈珪璋命高广仁为总指挥,进兵消灭彬县的苏雨生。高广仁为了实现其个人做大的野心,暗中又同苏雨生勾结,背叛陈珪璋,还联合陕北张廷芝北攻宁夏,准备推翻马鸿宾。高广仁知道刘志丹不会跟他走一条道儿,就借机扣押了刘志丹、刘宝堂,连夜往合水跑。有资料记载,刘志丹到合水后,晚上从蒿咀铺歇息的一座古庙里设法逃脱,去了南梁。
高广仁在早胜,烧杀奸淫,作恶多端。在离开早胜前一天,把部队二百多头骡马卸去鞍子,故意低价在集上卖给周围百姓。到了夜晚,却派人把在庙里看戏的群众围在里面不许出来,同时暗中派兵潜入民宅,又牵回了已经卖给群众的骡马,巧取豪夺,搜刮钱财。
北新城因为有刘志丹的部队驻守,双方交火对峙,群众未遭抢掠。
刘志丹在早胜镇虽然时间不长,却也留下了他九死一生创建西北红军的光辉足迹。
二
早胜塬上的平子镇1933年还属正宁县管辖。1933年春,农民何炳正在宁县平子和正宁榆林子交界处的水围台,带领几个青年农民,杀死了下乡催粮要款的民团团丁,后来和刘志丹的红军联系上,在红军的领导下,成立了平子游击队。平子镇西南有个地方叫小塬子,这里三面临沟,一面靠塬,名叫“半坡”。平子半坡村先后有刘永岗、刘永坤、刘玉宝、刘玉彦、刘得印、刘玉才等30多名青年参加了平子游击队。
半坡村有一户叫刘登科的佃户,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刘永培,次子刘永康,三子刘永甲,都以务农为生。有一年,半坡村地主赵新玉带人到刘登科家收租子,刘永培和刘永康逃走躲债,赵新玉就把刘登科拉去打了一顿,最后拉走了家里仅有的一头耕牛顶债。接着又借故将刘永甲抓去,打得遍体鳞伤,并放出话再不交钱要杀人。地主豪绅的欺压,在刘永培兄弟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刘永培便学习游击队的做法,秘密组织村里的刘玉才、杨兴财、王占义、王来子等好友,以镰刀、锄头为武器,昼伏夜出,抗粮抗税,打富济贫。
1934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刘永培带领人抓住了劣绅赵新玉及其弟赵老五。天亮后,他们扛着红旗,押着赵老五兄弟游庄示众。在半路上处决了赵新玉和赵老五后,经过长乐、榆林子,到达寺村时正逢集日。寺村位于今天正宁县永和塬上,方圆一百多华里,周围有五顷塬、西渠、龙咀子、孟河、南邑、湫头、新庄子等一大片村镇,只有寺村有集市,所以那时人就把永和塬称作寺村塬。早在1932年,刘志丹、谢子长在这里建立过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红色政权。刘永培带着他十多岁的儿子一块儿走在队伍中,集上群众喊道:“刘永培驴背上驮着娃闹革命哩!”暴动队伍又经过南坡头、张村到达湫头塬。陕甘工农红军专门派人在这里欢迎他们参加红军。后来这支队伍被命名为陕甘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宁县第三支队。
从1933年建立到1935年两年多时间,宁县第三支队游击队开辟了以九岘、金村为中心的新游击区,把关中与陇东苏区连成了一片。刘永培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宁县红色政权成立最早的几名创建者之一,并在1943年至1944年任新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三
一条马莲河,从北流向南汇入泾河,把董志塬与早胜塬分开,从马莲河畔的宁县县城爬上南坡,不远处就是早胜镇。上世纪三十年代,早胜可是陇东南下关中的商贸重镇,比县城人口还多,还要繁荣。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介石回到南京,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民抗战,中共中央决定红军各部队进行集中整训,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已经到了陕西三原的红军队伍回师陇东整训。红一军团在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的带领下,经过一周左右的行军,一军团的三个师,一师在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带领下,驻正宁县;二师在师长黄永胜、政委肖华带领下,驻宁县;四师在师长李天佑、政委杨勇带领下,驻旬邑县。红一军团司令部驻扎正宁县宫河镇北头村,政治部驻扎在王录村,后勤部驻扎在核桃峪村。二师一个团驻宁县城,师部则驻扎在早胜街上。
红军成立以来,总是处于腥风血雨的战火之中。从1937年3月到8月驻扎陇东这半年时间,是红军建军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休整,过去从来没有过。
二师在早胜驻扎下来以后,按照党中央和军团司令部统一安排部署,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
开展深入的思想教育。1936年12月以后,中央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陆续发出了许多指示,印发了很多宣传材料。1937年5月初,毛主席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相继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的任务》《为夺取千百万民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而斗争》的报告。中央的这些指示、教育材料和毛主席的报告,都是部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学习资料。在整个整训过程中,全体指战员反复学习讨论,澄清了许多为什么要同国民党化敌为友、共同抗日的模糊认识,纠正了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怀疑、抵触、盲目乐观的不良情绪和“左”倾主义倾向,增强了官兵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
红一军团政治部还把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编成了系统的教材,从日本明治维新讲起,讲到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日俄战争,再讲1931年日本策划吞并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全省的事件,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划河北、山西、山东、察哈尔、绥远等华北五省的“自治运动”,妄图把华北变成“满洲国”第二的阴谋,说明日本侵略军已侵占了半个中国,如不奋起反抗,亡国灭种的惨祸即将落到中华民族的头上。基层连队通过这个教材的学习,激发了官兵的民族仇恨,增强了把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进行组织准备和调整工作策略。为促成全国抗战,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和南京政府提出,将苏区政府改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并将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番号、编制统一,接受南京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在集中教育中,对内强调,番号、名称、着装可以变,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政治工作制度绝对不能变。对过去一些政策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如在土地政策上,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粮出粮”的口号,代替过去“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以抗日累进税代替过去提出的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的主张。
揭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加强团结。1937年5月,红一军团在宫河镇召开会议,揭露批判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错误。团以上干部都参加了大会,为召开这次会议,军团部还临时搭了个大草棚,会议就在这个大棚子下召开。
任弼时专程由延安代表党中央到宫河镇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其他领导还有杨尚昆、聂荣臻、左权、袁国平等。会上,任弼时作报告,系统揭露了张国焘的错误,从懋功会议、两河口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上张国焘同中央的分歧,到张国焘怎样阻止红军北上,怎样拉队伍南下,在系统谈了张国焘的错误后,任弼时又着重强调了把张国焘的错误同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要区分开来。任弼时充分肯定了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英勇奋战的精神,强调一、四方面军团结的重大意义。
会议开了十天左右。听了任弼时报告后,每个人都在分组讨论会议上做了表态发言。会后,党中央又将张国焘的错误传达到全体干部和党员。
四
为了提高军事干部的军政素质,除派遣少数干部去延安抗大等学校学习外,各部队在岗的干部学习也抓得很紧。除了系统学习军政理论外,还把毛主席在抗大所讲的战略战术问题,给各级干部进行传达,帮助他们提高军事理论素质。对战士则加强日常队列战术训练,开展以识字和算术为主要内容的学文化活动,各连队的支部书记兼任文化教员。
邓小平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他十分重视干部的学习问题,尤其对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抓得很紧,还经常考试测验。一次,邓小平给红一军团每个团以上干部发了一份试卷,上面有十几个问题,要求大家写出答案,他亲自逐份批改。邓小平还要求干部都要记日记,一来记事,二来借此提高文化水平。
1937年6月,红一军团在正宁举办了一次全军团参加的体育运动大会,二师推选五团代表二师参加,师政治委员肖华亲自带队。
运动会开了半个多月,分军事、体育、政治三大项目。先是军事技能比赛,如射击、刺杀、投手榴弹、爬障碍、修工事、过独木桥等。然后是体育比赛,包括篮球、排球、跑步、跳高、爬远等。最后是政治测验。每天晚上,各参赛队伍还进行歌唱和表演文艺节目比赛。在这次运动会上,一师杨成武、邓华两位主官抓得紧,准备充分,许多分项和总分都排名第一。
不久,肖华去延安学习,邓华调到二师当政委。邓华来到早胜后,要求严格,以身作则,从师司令部、政治部做起,他每天都到操场上和大家一起参加训练,二师上下紧张起来,军事技术、体育运动、政治几大项目,很快就都上去了。
从春到夏,几个月整训下来,部队各项素质有了大提高。二师几位将军后来在回记录中写道,在早胜整训期间,部队驻地比较宽裕,生活条件好,各项活动开展过后,到哪个团的驻地去,都红旗飘扬,歌声嘹亮,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讲卫生、讲整洁、讲文明,战士们身体强壮,精神饱满,朝气蓬勃。
那些在直罗镇被俘后参加红军的原东北军战士,原来都经过正规训练,基础比较好,军事上都有一手。在整训过程中,政治上得到提高以后,许多原东北军的战士被提拔当了班长、排长,还有当上副连长的。
五
二师来早胜之前,因长期受反动宣传影响,对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早胜群众不了解,心里十分不安。红军一到,就召开地方和部队的联席会议和群众大会,还宴请各界代表,加强同地方的交流合作。随后,肖华带领战士逢集日庙会,就上街组织演讲,张贴抗日宣传标语,宣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国家第一、民族第一”和“抗日工农红军,志在救军救民,主张停止内战,驱逐倭寇日本”的我党主张。肖华还带上师部宣传队,去早胜小学演出编排的抗日节目。把国民党马鸿宾105旅旅长冶成章“野骡子”在环县曲子被红军活捉的故事,油印成连环画放在学校和街上展出宣传。
1937年春,在二师民运部倡导下,成立了宁县第三区抗日救国会,救国会还下设了早胜、中村及活娘娘庙等分会,会长下面有宣传、组织、生活委员,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募集军粮、处理民间纠纷、维持治安。早胜籍地方人士刘鹏程、阎恩德、赵国英、刘德玺、马有意、尚省庵和早胜小学校长曹芝川都参与了救国会的工作。中村抗日救国会的李积堂等人还把宣传内容编成快板书和顺口溜,到处宣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胜一些老年人还能记起当时的一两段顺口溜。
那时候,不少早胜人还有吸食鸦片的恶习,早胜街上开的烟房、卖大烟膏的铺子有好多家。二师来了以后,在药王庙办了个戒烟所,派了两名医生,专为烟民打针,指导用药。肖华还画了一张漫画,吸烟者张大嘴巴,吸进了土地、房子和儿女,很形象地向群众宣传了吸食大烟的危害性。在救国会的动员下,不少烟民主动前来戒烟。半年多时间,二师在早胜,总共让二百多人戒掉了大烟瘾。
大军一到,粮草供应是最大的问题。二师在早胜期间,筹粮不搞均摊,多是向富户筹集,和盛镇张家沟张月桂一家就给部队借出粮食一百多石。为了从马莲河对岸的西区把粮运过来,早胜组织劳力担挑了一个多月。运回来的粮食一部分还送到宫河镇军团部去。
宁县不少青年看到红军的真实样子,就主动报名参军,西区一次就有三十多人参军。中村抗日救国会宣传委员高振兴一次送两个儿子参了军,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