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瞳
“一副铜锣一个笙,一杆唢呐吹一生……”张治彪是庆城县白马铺镇肴子村的名人,每当村里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他都会拿着唢呐前去吹上一曲,或表达喜悦,或寄托哀思。
“我自小就对唢呐很感兴趣,但是当时家庭条件不好,没钱买一支像样的唢呐,只能远远地看着村上的唢呐手演奏。13岁那年,村上有户人家办丧事,我鼓起勇气和吹唢呐的老艺人聊了两句,用他的唢呐学着样子吹了起来。”张治彪说,第一次吹唢呐他就表现出了很好的天赋,老艺人稍微一指点,他就能学个八九不离十。
事后,张治彪回到家中,脑海里重复播放着那首曲子,久久不能忘怀。没过几天,老艺人又找到他,送给他一支新唢呐,希望他能拜师学艺。自此,张治彪开启了他的唢呐人生。“师父告诉我,如果想做一个好的唢呐手,就要好好学,要对得起这支唢呐。不论是三伏天还是三九天,我都勤加练习。”张治彪说。
经过两年的勤学苦练后,张治彪成功出师,他和同村的几个好友组了班子,走街串巷开展红白喜事有偿表演服务。由于他们收费不高、节目精彩,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2008年,张治彪不慎从山沟跌落,摔伤了右腿,自此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一遇阴雨天气关节就会隐隐作痛。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唢呐技艺的痴迷,他仍然坚持每天练习唢呐,时常和伙伴交流。经过多年的磨炼,现在的他不看乐谱,光靠听就能吹出曲子来。
独居在家的张治彪除了靠吹唢呐挣钱,还打理着家里的8亩土地,种了油菜、小麦和玉米。他还是村上的保洁员,每年能领到8000元的公益性岗位工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张治彪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唢呐手,还是一位村上的“热心人”。2022年,他被乡亲们推选为村民小组组长,从政策宣传、组务管理、纠纷调解,到种子化肥、植保水利等相关事宜,只要是事关村民利益的事,他都会时时关注,尽心办事。
张治彪说:“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参加更多的文化活动,和更多优秀的唢呐手沟通交流,让这门民间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