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 杨蕊
环县作为农业大县,紧盯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均粮食产量超过40万吨。在牢牢端好饭碗的同时,还在果蔬肉蛋奶上集中发力,大力发展草羊产业,健全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羊肉、羊奶等产业体系,为中国饭碗增添了丰富的“营养元素”。
农田是农业发展之基,环县作为旱作农业的主产区,拥有300多万亩的耕地。多年前,环县耕地大多为陡坡洼,是典型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种了一料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是当地群众对农业生产无奈的“戏说”,也是真实写照。
十年九旱的环县,农业仍然是当地群众的一项主要产业。变“三跑田”为“三保田”,最直接的措施就是修梯田。
环县人祖祖辈辈都为修梯田忙碌着。20世纪中期,环县就组织人力修梯田,人挖、肩挑、手推车推,以工分论进展,一个村一年修10多亩梯田,群众都视之为宝,土粪、草灰等都施到平地里。
20世纪90年代,环县逐渐推行机械修梯田,项目支持较少,需要农户自筹部分资金,一些群众卖羊、卖牛来修梯田。随着环县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日益增多,形成了老虎沟、许掌、张塬等多个坡改梯项目示范点,环县梯田以年均超过10万亩的速度迅速增加。
近年来,环县又相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适应现代化、大型机械化作业。天池乡立地条件差,该乡通过水保、坡改梯等项目,全面推进梯田建设,全乡梯田达到9.8万亩,人均超过5亩。为了适应大型农业机械作业,2022年,天池乡7个村又实施了1.7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配套建设田间道路等,老百姓的“饭碗田”又多了一重保障。“以前的梯田只能用小型农机耕种,有些地块机械还到不了。如今,这高标准农田地块大,田间道路宽,以前人力需要两三天的活,现在用农机一天就可以干完。”曹李川村党支部书记高永明说。
据环县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全县梯田面积达到250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近100万亩。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