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塬上炊烟

□ 蒋主宇

多年后我仍然会时不时地想起,在甘肃庆阳农村插队时遇到的董志塬上的炊烟。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学生毕业后都要响应号召,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我当时插队在庆阳彭原公社,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董志塬实际上是被沟沟壑壑环围下、分割下,塬沟相间,一块块面积大小不一的碎块组成的,塬上各个生产队的土地大多一半在塬上,一半在沟里。

五十年前董志塬上的村落,鲜有坐落在地面上的房屋建筑,当地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大多都住在地坑院或者靠近沟崖边上的窑洞。地坑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能远远地看到平地上长出了一排或一圈高约三、四尺的烟囱,炊烟深处有人家,这里的深处也许是指这地面两三丈下的庄户人家吧。通常地坑院内有几孔窑,对应上面就有几个烟囱,有厨房柴火灶用的,也有冬天土炕烧柴草用的。对于塬上那缥缈、悠然的炊烟,虽岁月日渐远去,但仍存有清晰的记忆,它就凝聚在那些烟囱飘出的饭香味中。

我对旧时炊烟的记忆更多停留在对食物的迫切期盼中。去农村插队那段光阴,十七八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当时物资供应十分匮乏,膳食上没有什么油水,餐餐顿顿都是清汤寡水的面条或者馍馍,春夏季节时不时还可以在地里摘些野葱野蒜就着馒头吃,但肚子里没有油水,吃了野葱野蒜心里会很躁,闹得慌。偶然也会去老乡家的自留地里偷偷地摘一些辣椒回去切碎拌上醋,放点盐就着馒头吃,一下子食欲大开,二两一个的馒头一顿可以吃七八个,这是几十年后仍然会在梦里经常出现的情景。每每出工到夕阳西下,劳动一天的人筋疲力尽,肚子是前胸贴后背,饥肠辘辘,这时看到炊烟升起,便顺着那个方向想象着,这是村里哪户人家的媳妇正在蒸馒头、打搅团,或者正在烧水等着放工的人回家下饸饹面,本就口干舌燥,霎时流起口水。

董志塬上四季分明,夕时塬上村庄的炊烟伴着塬上四季不同的景色,涂抹出季节变化自然之美、悠然之趣,真是如诗如画。

早上太阳从东边的地平线上徐徐升起,你可以抚摸到太阳的脉搏,感受到太阳升起时的跳动,这时来自地坑院农家点火做早餐的炊烟和太阳一同升起,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了。夕阳西下,董志塬在西边的地平线上敞开怀抱,拥抱太阳,太阳用晚霞映红大地,远远地望去,夕阳、晚霞、炊烟交相辉映,微风徐徐下摇曳的炊烟曼舞婀娜。无风时,白色的烟柱扶摇直上,在金色晚霞的映衬下犹如孙悟空的金箍棒矗立在天空。夏季六七月小麦开镰时节的董志塬上,从近到远举目环顾尽是金色麦浪,夕阳下金色的晚霞和金色的大地相互辉映,旷野长天,天地同为一色,此时的炊烟传递着丰收的喜悦,带给人们新麦的清香,可谓是“彩霞夕阳映村落,诗情画意有炊烟”。到了冬天日头落下,家家户户地坑院上那圈烟筒都开始升起炊烟,炊烟飘浮在院子、村落的上空,弥漫在田地间,寒气下的地面亲吻炊烟后冉冉升起一层薄雾,薄雾和炊烟交织在一起,云卷云舒,烟滚烟落,惬意地缭绕在塬上。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袅袅炊烟,因家而生,因爱而暖,它是乡村的灵魂,承载着庄户人家的喜怒哀乐,诉说着他们一代代人的希望和憧憬。炊烟升腾的是人间烟火味,古老、朴素、温馨。炊烟是游子的希望,是母亲的召唤,是丰收的礼赞。

--> 2024-03-09 1 1 陇东报 content_41954.html 1 塬上炊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