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个优良品种的诞生,过程漫长,凝聚着育种者扎根土地的心血,离不开育种单位长期的科研投入。如果创新成果屡遭侵权,不仅给育种单位和企业带来损失,还会影响其创新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种业产业做大做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对于种业发展尤为关键。
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拳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比如,相关部门强化种子质量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和农民用种安全。又如,2021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连续5年发布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强化了对育种创新的法治保障,为规范种业市场秩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司法范本。有力推动建立保护育种原始创新的制度体系,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治理种业侵权,促进种业创新,需要法治和技术双轮驱动。以种业监管为例,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依法依规推进“仿种子”问题治理,充分利用现代分子检测技术,开展品种DNA分子指纹检测筛查,对无分子位点差异的问题登记品种进行全面清理,有力维护了保护自主创新、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进一步坚定了育种单位和企业加大品种研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种子虽小,却事关“国之大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种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仰赖多方协同发力。随着种子产销全流程监管不断完善,种业市场环境更趋优化,更多中国良种将走出实验室,在田间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