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在屈原故乡

□  武国荣

朝辞昭君镇,一路欢喜地跟随着香溪缓行。不愧是传说中王昭君洗濯秀发之处,香溪的浩荡,澄澈,柔媚,展现在了我的视野。时值正午,一碧溪流自一乱石壁立的峡口拐来,偶遇的村人兴奋地说,屈原老家乐平里马上到了。这于我是怎样的震惊呢!

人间四月天,正是鸟语花香季节,乐平里山色葱茏。那绿,是草色,是树色,是庄稼地的颜色。这里滩地极少,大多土地斜漫上山,农田就随山上去,以至大半个山坡绿波微动。这里人家散居,菜园散布,房屋的白墙反成绿的点缀,被绿所掩映。橘树最为众多,仿佛橘树的汪洋大海,将要淹没了河道、流水、路径、人家及行走的旅人和干活的农人,所留出的,是必须仰望方可瞅见的无数山头以及一线蓝天。

高过成年人头的橘树,有的正在吐露芬芳,其花白艳艳;有的正在结果,其果青莹莹;有的则果子正在成熟,其皮黄澄澄。长在北方的我,思维有时成为定势,尚不知在南方的许多地方,类若橘树的一些果木树,是一年四季次第开花、次第结果、次第采摘果实。所以,走在乐平里,花香扑鼻,香气类似丁香花,细品却不是,其味道淡淡地追来,入鼻腔,沁心脾,筋骨遽然一颤,随即坦然。满目的橘树花开花落,果子丰盈,我极惊讶。显然,这村庄,宜于橘树生长。当然非一年半年之物事,是一年又一年,是百年千年而来的村庄盛况。岁岁年年皆如是,诗人因此多感慨。激情澎湃的诗歌《橘颂》诞生了。

直指天空的高山,坐成两溜,紧夹着村庄,气势磅礴。山是石山,仰后倒去,分裂成众多小山峰。这样的欲倒未倒,倒是给村庄留出空间,生出一片片石土结构的土地,供万物生长。山峰的姿势,活脱脱一个个坚强不屈的人。曲曲折折而有高有低的山峰,类似人的脖颈挺直,下巴、脸庞向上,与更上面的大气层询问争论着什么事情,一副不屈服的样子。仿佛众勇士问天的状态。此是乐平里又一景致,我联想到屈原被放逐时,忧愤而作的《天问》。屈子三百七余句一百七十余问,文字灵感的萌生或者所受启发,莫不是此山之顶呢?

在乐平里,屈原留存下来的东西几何?好客的老伯手指一山腰,说是屈原曾经读书的窑洞,叫 “读书窑”。我盘山上去观看,有中年妇人指一形状颇圆的山包,说屈原庙就在那边,我便闻言前往参观。立于庙前的铜铸像,系人们心目中的青春美男形象,只见风度翩翩的屈原,昂首挺胸,手握长剑,指点江山。其身后之庙,是三迁之后所存之庙,只见简朴,未见奢华与过度雕琢。由今人凿造的村道、桥梁、广场旁边,立碑书写有 “屈原村”(乐平里)”“屈原桥”“屈原广场”“橘颂广场” 等字样。在这个村庄盘桓,我倍感亲切与荣幸,尤其对其飞扬的文采,感受深刻。

在用餐的饭馆,我欣然看见悬挂于墙壁的两幅书法作品,敬录的是屈原诗作,想必店主亦极崇拜他两千多年前的乡党,一则是《橘颂》,一则是《天问》。我情不自禁,分别朗诵了开头几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橘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天问》)

--> 2025-05-23 1 1 陇东报 content_56312.html 1 在屈原故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