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庆阳 推动青年成长与家乡发展“双向奔赴”

庆阳融媒记者  安志鹏

今年暑假,西峰区显胜乡通过“文明实践+托管陪伴”模式,在多个村开设“爱心互助学堂”,返乡大学生以文明实践服务的形式,为120名中小学生和留守儿童提供作业辅导、情感陪伴等服务,有效解决了孩子们假期“看护难”问题。

“我们为孩子们开设特色课程、做游戏、朗诵诗歌、辅导作业,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专业实践机会,让我们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个人价值。”陇东学院志愿者金姿琳说。

我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书家乡诗·逐远方梦”大学生暑期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把大学生的专业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青春动能,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了青年成长与家乡发展的“双向奔赴”。此项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累计覆盖1.5万余名大学生,服务基层群众30余万人次,被评为2025年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

“青年群体是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关键对象和最活跃力量。”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持日常工作副主任王富鹏说,我市以“书家乡诗·逐远方梦”为主题,统筹各县(区)资源,组织多所高校及返乡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

在组织形式上,我市采取“线上招募+线下活动”相结合;在活动内容上,采取“实地参观+理论授课+现场实操+分享交流”相结合,突出学习新思想,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学生们深受教育和启迪。

各县(区)因地制宜,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传承、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儿童关爱等主题实践活动230多场(次),惠及群众30万余人次,探索出“专业化赋能-项目化运行-社会化协同-长效化服务”的实践路径。

同时,依托1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39个实践站,整合党群服务中心、乡村少年宫、文明礼仪大厅等资源,开设托管班、研学点、直播间、非遗工坊等固定场景,实现“一站多用、一师多能”。通过“群众点单-所站派单-大学生接单-中心评单”闭环模式,征集群众“微心愿”3100余条,将此转化为大学生实践课题,做到供需精准匹配。

“爱情不是‘价签’,婚姻不该被彩礼绑架。”“孩子们结婚,就是两个家庭合力托举一个小家庭。”……日前,陇东学院大学生志愿者自编自演的朗诵《诀别》在西峰区东湖公园展演,赢得不少市民点赞。

这是共青团西峰区委联合陇东学院团委开展的“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主题宣传活动中的一幕。17名平均年龄21岁的大学生,用青春视角和文艺创作,为庆阳乡村吹来文明婚恋的新风。

暑假期间,我市积极发动大学生参与文明创建、移风易俗,通过文艺小品、主题讲座、宣传海报等形式开展文明新风宣传,推动形成“婚事新办、节俭养德”共识。

与此同时,我市聚焦乡村需求与大学生特长,构建“特色活动+精准服务”的实践体系,推动大学生文明实践多点开花。

大学生们走进博物馆、“东数西算”产业园,感受家乡历史文化厚度和广阔发展前景;           (下转2版)

--> 2025-08-25 安志鹏 1 1 陇东报 content_58624.html 1 庆阳 推动青年成长与家乡发展“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