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融媒记者 刘项宇 何志龙
“村北头水泥路受损严重,该补一补了!”西峰区显胜乡冉李村村民李自金蹲在凉亭的木阶上,指着路面嗓门洪亮地说。对面,市人大代表、冉李村党总支书记王艳艳翻开笔记本记下:“2025年7月,村民李自金反映村组道路破损……”这处由旧凉亭改造成的议事点,正蒸腾着冉李村基层治理的热乎气儿。
从“干部念文件,群众抽旱烟”到“你说事我记着,大家议一起干”,从“愁绪堆成山”到“清单变答卷”——冉李村用“民生清单”兜住民情,以“履职清单”解开民忧,写下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答卷。
一亭聚民意:
把纸间意化作民心聚
“以前有苦水就往肚里咽,现在见了干部就想说掏心窝子的话。”李自金的话,道尽了冉李村最深刻的变化。曾几何时,环境整治没人盯、邻里纠纷没处解、发展建议没回应。如今,早上说“墙根草该拔了”,中午就有村干部扛着镰刀来处理了。
这暖烘烘的变化,始于村口那座旧凉亭。2023年春,王艳艳走访时听见老人念叨:“要是有人能听咱说说话就好了。”这句无心话让她彻夜难眠:“治理不是独角戏,群众才是主角。”
村“两委”当即启动改造旧凉亭,挂牌“说和亭”,立下“群众说事不藏着,乡贤议事出点子,代表评事把方向,干部办事不含糊”的规矩。从此,凉亭里低头听的人少了,抢着说的人多了。
村民李兴全反映的“挡路树”,上午才记进“民生清单”,下午村上的干部就扛着工具进行了处理;有村民念叨“路修了没人管”,王艳艳便多方奔走,推动道路养护常态化、制度化。两年来,20多件民生诉求、8起矛盾纠纷在“说和亭”化解,3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当“墙根草该拔了”这样的小事都被郑重对待,“说和亭”里的每次讨论,都是重塑干群信任的纽带。
两单暖民心:
把愁盼酿成心头暖
每逢寒暑假,冉李村的“爱心互助学堂”里总能传来琅琅书声,乡村儿童在大学生志愿者的陪伴下,写作业、做手工,一派温馨快乐的景象。
冉李村建办“爱心互助学堂”,源于“民生清单”上反复出现的诉求:“农忙时孩子没人管”。2022年村“两委”成员入户时发现,村上的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寒暑假处于“脱管”状态。他们当即决定盘活村部闲置办公场所,建成集教学、阅览、文娱于一体的“爱心互助学堂”,解决群众“农忙管娃难”的问题。
“留守老人吃饭难、日子闷”曾经也是“民生清单”上频繁出现的诉求。2022年6月,冉李村将村里的废弃校舍改造成互助幸福院,全年免费为全村32名困境、留守老人供餐、送暖、解闷。每周菜单提前公示,党员代表和家属组成监督小组给饭菜质量打分,让饭菜更符合老年人口味。“以前一个人在家冷锅冷灶,现在天天有热饭,大家凑在一起也不孤单了。”李自金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老人看不懂医保政策,“履职清单”上便会出现新内容:“干部每周上门三次,把政策给群众讲透”;高血压患者不知道“两病”能报销,村干部揣着材料跑腿代办,让符合条件的老人享受报销政策。如今,冉李村养老和医保参保率达到100%,低保救助及时到账。这些“沾着泥土气”的服务,让乡亲们心里无比踏实,也让他们看到,总有人把自家的“急难愁盼”当成心头大事在办。
三产促民富:
把产业根育成富民果
在位于冉李村的西峰区庙台养殖家庭农场的果园里,从深圳返乡的李斌正手把手给村民演示果树摘心技术,他手指着新抽的枝条叮嘱:“超过40公分就得及时摘除,这样才能多结果、结好果。”在村“两委”的扶持下,李斌建起了70座钢架大棚,带动本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产业不能悬着,得贴着地皮长,围着乡亲转,还得串起一二三产,让收益往村民口袋里走。”蹲在田埂上的王艳艳说。曾几何时,“想致富,没门路”是“民生清单”里出现的高频词,村民守着薄田种玉米,天旱减收、价跌白干,单一的种植模式让大家只能“看天吃饭”。
这几年,冉李村着眼产业发展,找准“三产融合”突破口,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扶持返乡青年和退伍军人创业,逐步形成种植、养殖、旅游文创等多元产业。如今的冉李村,一二三产环环相扣:地里的钢葱挺拔翠绿,大棚里的甜瓜飘着甜香,辣椒加工厂里机器嗡嗡作响,采摘园里游客笑意盈盈。在村上的“织梦田园”手工艺工作室里,50余名留守妇女凭借老藤编手艺捧起了“新饭碗”。多元产业不仅托举起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4000多人次实现增收,更让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过百万元。“民生清单”上的“致富梦”,成了家家户户的“增收单”。
四治兴民风:
把好村风淬成好民风
“早先规矩由干部拍板,现如今由村民参与商议。”王艳艳指着墙上的《村规民约》说,村上红白理事会成员由村民投票选举,婚丧嫁娶不再大摆宴席,这些都是大家坐在一起商量、举手表决定下来的。村里的乡贤能人、退休老干部还主动扛起村志编撰的担子,让村里的历史有了“存根”,也为后辈留住了乡愁。
正是靠着“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良方”,让好村风树起来,民风也跟着亮堂了:村民主动捡拾路边垃圾,“村里干净,咱脸上有光”成为村民的共识;“爱心互助学堂”里,家长轮流送水果;果园灌溉时,村民自觉按顺序排队……
从“省级文明村”到“全国法治文明示范村”,冉李村的蜕变折射出一个道理:基层治理不是“干部干、群众看”的“独角戏”,而是“大伙想、一起闯”的“大合唱”。两张写满民生需求的清单,一头拴着烟火气,另一头连着黄土里冒头的“振兴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