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宗斌
张策,1911年出生于陕西省高陵县船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历尽各种艰难困苦,造就了他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远大志向。15岁那年,张策考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西安中山学院,从这里开始走进了自己向往已久的革命。1932年夏,张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任命为高陵县地下党特支书记,协同渭北三原武字区和心字区活动的红军游击队,发动和领导高陵县农民进行抗粮抗税斗争。1933年夏,陕西省委书记杜衡被捕叛变,张策因身份暴露,与郭炳坤一起北上照金苏区,参加了红军。陈家坡会议后,张策任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三大队经理员,负责管理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11月,薛家寨失守后,张策与随军北上的陕甘边党、政、军领导人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恢复红二十六军,成立四十二师,决定以华池南梁为中心,建立根据地。是月中下旬,张策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特派员身份,奔赴华池南梁开辟创建新的根据地。
到南梁后,张策对当地风土人情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他发现南梁地区的群众,大部分是从横山和三边地区流落到这里的难民,以种地、放牧为生。他们没有土地,只能租种当地地主的土地,放地主的牛羊,而且这里交通不便,商品经济基本没有,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群众整体生活就是基本有吃、缺穿、缺钱,处于十分艰难贫困的状态,对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思想知道很少,但是他们都渴望摆脱阶级压迫,过上好日子。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开展工作,张策隐藏身份,在庆阳县城(今庆城县)批发了一些日用品扮作“担货郎”,在南梁走村串户开展革命宣传。
刚开始,当地群众对他还不了解,把他当作一般“跑腿的(流浪汉)”看待,有的甚至把他看作“土匪里的人”,很排斥。为了尽快融入群众,让他们了解支持党的主张,张策就把自己担的货以半价和群众物品交换,对于特别贫困的,还白送给他们,渐渐地,张策成为群众心里的大好人,深受欢迎。
在担着货物走村串户的过程中,张策抓住一切机会,每到一个村庄、一个地方,都向群众讲解分析革命道理,讲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军阀和民团的暴行。在向群众宣传中,张策经常会提出问题:“你种的地是你自己的吗?”答:“不是自己的。”“是谁的呢?”答:“是地主的。”“你们为什么没有土地呢?”他们说:“我们穷。”“你们打的粮食交租吗?”答:“交租。”“你们想交租吗?”他们说:“当然不想交。”于是,张策因势利导向群众宣传,要想不受穷、不交租,就要起来闹革命。同时,张策还给群众讲历史,讲党的政策、方针、主张,时间长了,群众认识了革命,了解到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穷人办实事的,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红军游击队的保护,革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到那时,有自己的土地,就不用交租了。通过对阶级斗争和革命形势的宣传教育,启发了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群众有了革命的思想,也就有了摆脱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要求。
经过张策半年多时间走村串户的宣传,南梁地区几道川的农民都组织起来了,农民联合会和赤卫队相继建立,荔园堡、二将川、白马庙川、小河子沟、豹子川和玉皇庙川等地都变成了苏区。特别是当时刘志丹同志指挥红军取得了西华池大捷,消灭了几个营的敌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极大提振了南梁地区军民的士气,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条件日渐成熟。1934年5月,习仲勋与张策在南梁召开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张策担任委员。下半年,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后,张策又奔赴赤安县(今志丹县)进行根据地扩建工作。他仍以“担货郎”的身份走村串户,先从认识的人、熟悉的地方做起,然后,一片一片召开群众会议,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反动政府、豪绅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罪行,组织群众建立基层农民联合会、无产阶级雇农工会、贫农团,并组织武装群众。11月6日,陕甘边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华池县荔园堡召开,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选举了正式政权的领导人,张策出席大会,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西区办事处秘书长。
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张策一直坚持走村串户开展革命宣传,脚步遍及陕甘边10多个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迅速发展,扩大到庆阳、合水、赤安、三边、安塞、延安等地。当时,一首“担货郎”的歌谣在南梁一带广泛流传:一根扁担一个人,两筐货物进村庄,济困扶贫送温暖,走村串户讲革命……至今,这首歌谣还久久回荡在老一辈人的心中。
(作者单位:中共庆阳市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