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庆阳融媒记者杜斌伟)近年来,市民政局深度挖掘老年人口潜力,扎实推进“银龄行动”,通过建设“银龄智库”、创办“银龄学堂”、打造“银龄车间”,持续建强拓宽老年群体服务平台和渠道,让老年人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民俗非遗传承、特色经济发展等过程中展现银发作为,实现银龄价值。
老年人历经岁月沉淀,既承载着庆阳变迁的厚重记忆,又蕴藏着服务社会的丰富经验。市民政局重点围绕“有经验、有技能、有爱心、有活力”的“四有”标准,精准筛选500多名老年志愿者组建“银铃智库”,使其参与到社区服务、法律维权、老年教学、非遗传承等10余个领域,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银发人才队伍”,让老年人从“见证者”变为“参与者”。
在实践中,市民政局积极探索银发资源多元发展的特色路径,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银龄行动”项目,让“余热”更“火热”。在社区治理中,“退休干部党支部”“桑榆工作室”充分发挥人熟、事熟、地熟的优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西峰区东湖社区的“银发调解队”累计调解纠纷120余起,成功率超95%。在爱心助力中,退休医护、退休教师积极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多、知识储备多、业余时间多的特点,为老人免费理疗、举办养生讲座,辅导留守儿童开展“银龄护苗”行动,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
为了延伸“银龄行动”链条,市民政局将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与老年群体优势相结合,创办“银龄学堂”,为孤、残、老、妇、幼开展非遗技艺培训。“银龄学堂”采用“政府主导、智库支撑、社会参与”机制,即政府提供保障,智库保障教学质量,社会力量参与,精准设置课程,并为学员提供跟踪服务。马路、惠富君、任艳艳等庆阳非遗大师,以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歌“庆阳五绝”为核心载体,为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为留守儿童、老人开设趣味课,为残疾人定制适配的就业技能课程。截至目前,“银龄学堂”累计培训1万余人次,3000多名小学生成为“小小传承人”,2000多名老人成为文化“志愿者”,200余人成长为技艺骨干,8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或创业。
“银龄行动”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一股股公益暖流,“银龄车间”的建设更让广大老年人通过发展“银发经济”实现银发生辉。聚焦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依托甘肃省为民实事项目建设,西峰区显胜乡冉李村互助幸福院在为全村32名困境、留守老人提供助餐等照护服务的同时,打造“银龄车间”和网络直播工作室,20余名老人发挥编织技艺特长,利用闲暇时间参与藤编制作,让巧手生金。“农民老张”把冉李村苹果、樱桃酒、果脯等农特产品及手工艺品带上网络,快手账号粉丝量近2000人,带动6名老年人参与网络直播,年销售额近20万元。从“闲话家常”到“巧手生金”,从“被照顾者”到“创造者”,“银龄车间”让老年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