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融媒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唐小娟
在正宁县永正镇上官庄村,说起李喜怀,村民都会笑着竖起大拇指。这位坚毅果敢的村党支部书记用30余年的坚守,将昔日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的贫困村变成了道路宽阔、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从退伍军人到“好当家”,他一直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初心与担当。
“在部队练就的‘不服输’精神就是我回村干事的底气。”回忆军旅生涯,李喜怀眼神坚定。1983年,李喜怀退伍返乡时,上官庄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村民收入微薄,看着乡亲们“守着土地盼收成”,他下定决心:“我得把在部队的干劲带回来,让家乡变个样!”从村民小组长到村党支部书记,他一步一个脚印,把“为乡亲们谋好日子”的想法写进日常,把“拥军爱党”的信念融入村级治理,村里但凡有参军政策宣传,他总是第一个上门讲解;有退役军人返乡,他就主动对接帮忙找工作、谋发展。接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班子涣散、发展没方向,李喜怀提出了“围绕经济抓班子”的发展思路,把村里懂技术、会经营、愿干事的“能人”请进村干部队伍。在他的带动下,如今全村80%的村干部都成了年收入超8万元的产业大户。
“当干部不能瞎忙活,得有长远规划。”这是李喜怀常说的话。为了让上官庄村的发展有“蓝图”,他带着村干部跑部门、请专家,反复调研后定下“农业产业化、住宅小康化、道路柏油化、村庄园林化”的目标,还制定了“三年打基础、五年扩规模、八年奔小康”的路线图。为了让规划落地,他推行党务村务双公开、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把村里的事“晒在阳光下”,村民的信任也一点点攒了起来。“让群众知道钱花在哪、事办在哪,心才能往一处想。”李喜怀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李喜怀比谁都清楚这个道理。起初,他瞄准烤烟产业,请来技术员手把手教村民种烟,让烤烟成了村民增收的“钱袋子”;后来市场有波动,他又敏锐地盯上苹果树种植,自己先试种,再带着村民一起干。如今,上官庄村的果园面积达3200亩,亩均收益6000元,苹果成了村里仅次于烤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不仅如此,他还发展肉牛、肉鸡养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村形成了“共富”的好氛围。
“要是没有李书记带我们去外地学技术,我的苹果园也不会有今天的收成。”村民彭万祥说,现在他家的苹果园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李喜怀心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以前村里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他四处争取资金,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把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今年,他又牵头自筹资金维修村里的“老戏楼”,建起村史馆,让村民不仅兜里有钱,精神上也有了“寄托”。“看着村里的变化,看着乡亲们的笑脸,再苦再累都值得。”李喜怀说。
三十多年如一日,李喜怀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如今,上官庄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李喜怀依然在岗位上忙碌着。这位扎根乡土的领路人,用自己的坚守与奉献,续写着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