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3 代号:53-27






老经验+新智慧

什社派出所“师徒搭档”为民解心结

本报讯(通讯员  翟娜娜  万莹)“师傅,这调解记录本快写满了!”辅警杜强手拿台账,指尖划过186个日期和人名,声音里带着惊叹。

在市公安局西峰分局什社派出所,有这样一对“师徒搭档”——52岁的老民警马志远与“90后”辅警杜强。从警24年的马志远,不仅是调解矛盾纠纷的行家里手,更是培育新人的“金牌教练”。186起矛盾纠纷的背后,是“老经验”加“新智慧”共同不懈努力的结果。

“调解不是和稀泥,要像老中医一样找准症结。”这是马志远常对杜强说的话。马志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辖区的每条路、每户人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如今杜强在调解现场,也能像师傅教的那样,精准捕捉当事人转瞬即逝的表情变化,先递杯热茶稳定情绪,再用拉家常的语气拆矛盾,最后在法理框架里揉进人情温度。

在一次处理邻里漏水纠纷时,双方当事人剑拔弩张。杜强先带村干部勘查现场、固定证据,然后拉着老邻居回忆多年互帮互助的情分,最终不仅敲定了维修方案,更让两家人重开了话匣子。“调解要让双方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师傅的这句话,杜强始终记在心里、挂在嘴边,更融进了每一次调解实践中。

“这是我和5个工友被拖欠半年的工资,能拿到,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务工人员张某看着工资到账短信,内心喜悦溢于言表。

几个月前,张某攥着皱巴巴的欠条在工地门口打转。见到马志远和杜强时,他声音颤抖着说:“马警官,老板说没钱,可我们确实有困难,大家等不起啊!”马志远没多言,带着杜强、拉着张某找到包工头。师徒二人一边联系甲方催款,一边协调包工头先凑部分现金,最后约定了支付剩余款项的时间。

在什社乡李岭村,村民张某和李某因院墙边界起冲突,僵持不下。马志远和杜强没搬出法律条文,而是搬来茶具,开起“三方茶话会”。三泡茶过后,马志远从老宅基地图纸讲到人情伦理,杜强在地上标记边界线。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签订了调解协议书,李某感慨:“这杯茶喝出了人情味,解开了‘矛盾结’。”

老经验是根,新智慧是叶。一年来,杜强沿着马志远的足迹,把为民服务的初心化作调解准则。在传承中创新,他在马志远的指导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风险预警提示,推动调解从“事后处置”转向“源头预防”。同时,马志远和杜强总结提炼出的“听、析、调、访”四步工作法,通过耐心倾听诉求、深入分析症结、精准开展调解、定期回访巩固,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有效防止了矛盾反弹。

针对调解中棘手的“情绪对立”问题,杜强在数十次实践中摸索出方法:先听诉求释放不满,再帮双方冷静聚焦核心需求,结合案例分析僵持后果,最后拆解矛盾逐步协商。这套方法直击要害,将调解时长平均缩短40%。曾有企业与员工的工伤赔偿纠纷僵持数月,经他调解,3天就达成和解。正是这份“扎根群众听诉求、对着问题找方法、盯着痛点搞创新”的坚持,让杜强在一年内完成从“徒弟”到“能手”的跨越。

--> 2025-11-04 老经验+新智慧 1 1 陇东报 content_60638.html 1 什社派出所“师徒搭档”为民解心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