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信仰点燃燎原星火 2021年01月22日

(上接1版)在“十大政策”的促进下,边区政府辖区经济逐步繁荣,民心日益向党。

记者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部委旧址看到,这里复原了边区政府下设的土地、劳动、粮食等委员会的工作场景。详实的陈列史料展示了边区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发行货币、开设集市的往事。

伴随着红色政权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南梁这片土地上高高飘扬。南梁,成为永远的红区。

不变的信仰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宏伟目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感召力的源泉。

步入庄严肃穆的南梁革命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一篇篇文字、一张张图片、一幕幕场景,铭记着南梁革命斗争波澜壮阔的岁月。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陕甘地区进步青年通过各种方式,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7年,中共党员王孝锡在家乡宁县太昌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邠宁支部。在此前后,陕甘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逐渐升温。

真理的力量,激发出革命者的万丈豪情。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夏世鹏介绍,刘志丹在榆林上中学时就写出忧国忧民的《爱国歌》,他在入党时表示“要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谢子长经历无数生死考验,但他始终对党忠贞不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习仲勋14岁时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光荣入党,抱定“为理想而战、死而后已”的决心。

在革命斗争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陕甘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无论身处多么困难的境地,他们始终充满革命理想,抱定必胜信念。

在武装斗争中,刘志丹等先后创立南梁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游击队帮助下,正宁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在陕甘地区第一次响亮打出了陕甘边区政权的旗帜。

夏世鹏介绍说,由于当时受“左”倾错误影响,部队南下作战,几乎全军覆没,许多人表示出沮丧的情绪。刘志丹鼓励大家说:“革命在一时一地的失败,算得了什么?失败了再干呀!咱们道理正,穷苦人都站在咱这边。”

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三团政委黄罗斌在挫折中以诗鸣志:“胸中壮志永不熄,红旗插到陕甘边。”情感真挚的诗文,代表了共产党人的心声,生动诠释了革命者坚如磐石的信念。

播撒红色种子

在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支撑下,陕甘边区共产党人一边战斗,一边建设,大力开展文化宣传、统一战线等卓有成效的工作,凝聚起了广泛的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铸造中,形成了“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

在南梁,有一所著名的红色学府——列宁小学。“这是南梁政府为宣传革命道理和先进文化,办起的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校长方向阳介绍。

边区政府创办了《红色西北》刊物,宣传革命真理和边区党的政策。边区政府还颁布条令,开展以劝破除迷信、劝戒除赌博、劝禁止买卖婚姻等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推进文明理念传播。

“打起红旗闹革命,天下穷人随红军,跟上红军朝前走,红旗一展满天红。”“穷苦大众一条心,跟上红军闹革命。”……这些流传于华池的民歌,表达了边区群众对党的热切拥护,昭示着领导者的信仰,已然转化为最广大群众发自内心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行动。

信仰的力量,激励着后人。今日华池,老党员梅怀成甘于清贫守护革命遗址30多年的故事广为人知;南梁革命纪念馆老馆长刘玉郝退休后志愿开展文物普查、宣讲红色故事为人赞叹;副县长邱军忘我工作倒在了脱贫战场上……南梁精神融入华池人民的血脉,成为老区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