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水娟
2000年5月,华池县金代双石塔内出土了一件绣包轰动全国。该绣包面世时色艳如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绣制品之一,被誉为“千岁香包”。
庆阳刺绣又叫陇绣,是我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源于甘肃庆阳。庆阳刺绣的针与线承载着庆阳妇女对于未知世界和美的所有想象。如果说绣针与彩线的相遇是一个美丽的巧合,那么在绣针与布料的交锋中就体现出庆阳女性的智慧。
“千岁香包”的历史记忆
香包,古称“香囊”“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等。相传黄帝时期就有了彩绘花纹,起初是画在身体上,后来画在衣服上,最后发展到绣在衣服上。《诗经·豳风·九罭》中记载“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衮衣是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饰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而豳地在古代就是甘肃庆阳地区,由此可见,庆阳当时的刺绣工艺已经很盛行,也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庆阳就有了刺绣。2300年前,岐伯经常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并开创“熏蒸法”。岐伯乃庆阳人士,随身佩戴香草药在当地逐渐成为习俗,流传至今。
刺绣香包历史悠久,“千岁香包”在庆阳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不妨把时间倒回,去追溯“千岁香包”被放入华池双塔那段历史。
金正隆初年(1156年),华池寨位于子午岭中部的河谷地带,豹子川与双塔沟小溪交汇的地方或许还是绿草成荫的草地,抑或是长满了参天的灌木丛,就在这青山绿水间,走来了一位僧人,他环顾四周,丈量土地,然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久后,朝廷官员中顺大夫崔威带领手下来到这里,携带上级文书,动员周围的百姓一起开始一项宏伟的工程——修筑“石塔院”。
就在众人齐心协力修建“石塔院”时,不幸的消息传来:中顺大夫崔威被降为保义校尉。修建“石塔院”的进度被迫放慢。此时的住持僧人普恩又去游说华池寨主李世雄。我们可以想象,普恩三番五次碰壁。此时,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僧人德敬出现了,在大家的呼声中,“石塔院”的修建进入了正轨。修建过程中,石匠们用精湛的手艺在豹子川的石头上雕刻出美轮美奂的佛像、佛法故事,周围的信徒也纷纷出钱出力。
“石塔院”的修建历时15年,就在姊妹双塔合拢的美好日子,当地德高望重的达官贵人纷纷前来膜拜观礼。就在此时,一位官员女眷或者富商女眷,抑或是当地最有名气的绣娘,也可能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民间奇女子……她手捧一件手包型、荷叶盖香包走上前来,只见香包带链上穿有宝珠,色彩鲜艳,做工精美,她盈盈拜倒,想把自己心爱的礼物敬献给佛塔,表示敬仰及祈祷祝福的诚意。当时的住持僧人虔诚接过香包,放入塔内……
“石塔院”后经大定六年(1166年)和大定十年(1170年)扩充,大安三年(1212年)改名“兴教院”,逐渐变成一处官办寺院。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后,统治重心南移,华池寨的“石塔院”与宁县普照寺遥相呼应,两处寺院成了金王朝统治番汉各族人民的执政工具和教化场所。
时间的风吹落近千年的尘土,历史的指针跳到2000年。此时的子午岭腹地人烟稀少,偏僻的地理位置为盗卖文物者提供了可乘之机。2000年3月24日,盗贼盗走了一号塔的上八层,5月4日又盗走了下面三层。2000年8月4日,经各级公安部门破案,终于将盗卖的塔体追回。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2000年5月,省文物局对双塔寺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发掘总面积1140平方米,清理出金至明代大殿、偏殿、钟楼、三门殿等建筑基址12处,出土各类文物370件,发掘出土了“石塔院记”石碑。
2001年9月,华池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按照原寺院格局在县城东山公园内的半山腰修建双塔寺,并将双塔搬迁至县城保护,东山公园也因此改名为双塔森林公园。
在双塔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二号塔的第六层塔体内清理发现了西夏文书、吐蕃文经、纸轴画、丝绸包裹、袈裟、佛珠、瓷碗及钱币等140多件文物。在众多文物中,那件特殊的香包也面世了,它出土时色彩鲜丽,据权威专家考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被誉为“千岁香包”,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千岁香包”长14.5厘米,宽8.5厘米,带长51.5厘米,重60多克。带上穿有圆玛瑙珠子、管状多边形红玛瑙及随形绿松石等共17颗珠宝。香包按佛经教义设计,半荷叶形盖子,手掌大小的造型,褐色织锦面料为底,上面搭配用彩色丝线绣绘的图案,用梅花、莲花、海棠缠枝纹饰互相点缀,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附加十字针黄白丝线装饰边线,底部有写意式凤爪纹饰,叶的造型从色彩到形态,层次分明、变化无穷。香包整体造型严谨雅致,做工考究,小巧玲珑,精美无比,时近千年,仍色艳如新。从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来看,古人制作香包非常讲究,整体为椭圆形。香包内外两层,外层选用上等布料通体刺绣精美图案,用五色线搭配;内层为普通布料,内外层结合处用丝线对折精绣两圈,外圈缠绕,内圈双色线平走,盖子下掩香包三分之二,边缘裁剪为荷叶形状,盖子和绣包前片用布绳互相拴系,带链用布条对折缝合而成,中间穿有宝石,精美绝伦。
“千岁香包”的面世,填补了庆阳香包历史实物佐证空白,庆阳香包因此闻名全国,庆阳也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
厚重历史孕育“千岁香包”
庆阳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这里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便有了早期农耕文化。
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上古时期的华池大地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土地,葫芦河水流丰富。8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某一天,一支氏族部落来到了葫芦河边,他们又饥又渴,看到眼前富饶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顿时欢呼雀跃,很快他们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这支远古氏族部落就是传说中的华胥氏族的一支。
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华胥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华胥生伏羲与女娲,其氏族在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日益发展,人口有所增长,需要寻找新的食源地。于是部落内的氏族,有的留居,有的向北或向东发展,华胥则带领部落之民向西迁徙,一支居于华亭(今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一支居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逐渐形成新的“聚落”。“华胥氏自华亭经华池、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而迁至华山地区,创造了彩陶文化”。这是留居华池的氏族形成新部落后的东徙,非华胥本人,也说明华胥族曾迁居于华池。
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华池的“华”字,就显得意义非凡。华胥一个氏族迁入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从而带入了“华”的名称,如华阳、华胥渚、华山等。《仙佛奇踪》云:五代时,道士陈抟居华山,有一客过访,正值其睡。旁有一异人,听其息声,以墨笔记之。客怪而问之,其人日:“此先生华胥调,混沌(指盘古氏)谱也。”何光岳曾解释:“华山因花多而得名,正合华胥氏以花为图腾之义”,“那‘异人’把华山看作为华胥氏之地。可见华山乃因华胥氏迁此而得名。汉于华山之北置华阴县,今县城南有掌华山,华山南有华阳乡。华县西有临潼县华清池,旁有华清宫。华县北邻大荔县的东北有华原”。这些以“华”字为名称的地名,皆与华胥氏东迁有关。我们可以推断华池县名的由来,华也是“花”,池可拆解为水源丰富之地,华池也许是华胥氏路过那片花团锦簇、水流丰富之地时脱口而出的赞叹,也许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为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取了名字,抑或者是在华胥氏族部落东迁后,当地留存的部族和土著为记住那些灿烂的彩陶文明而有了这个美丽的称呼……
不管怎么样,华池人文历史的厚重质朴深深影响着本地文化的表现形式。华池香包制作中把蛙、鱼、蛇、壁虎视为吉祥物,端午节时,将其刺绣成香包挂在小孩胸前、别在肩头,寓意保护孩子们一年四季健康平安。诸多娃娃造型也是华池香包的重头戏,比如坐莲娃娃、扫天娃娃、送病娃娃,这些都是母系氏族文化及女娲崇拜的延续。给盘蛇点缀上梅花或者小犄角,就变成龙的形象;把鱼、蛙、狗、兔、龙、凤等形象鲜活展现在香包上,则蕴藏着农耕文明的民族图腾文化。我们看到,很多香包中还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许多香包龙不像龙、凤不像凤,几乎是四不像,甚至一个人物形象的脑袋前后左右都是鼻子、眼睛、嘴,还有纯黑色凶神恶煞的面具脸等等,这些香包在配色、造型上都粗狂、夸张,以不合理性、抽象性尽显华池香包的个性。
由此可见,“千岁香包”出土于华池,不是历史偶然,而是历史文化酝酿的必然。
“千岁香包”的今生蜕变
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未有断流,一直在不断更新中寻求发展,创造更多的辉煌,一端连着千年文化,一端连着传承创新和自信表达。
历经近千年风雨的“千岁香包”如今安详躺在华池县历史博物馆内,伴着时间的光晕,静静讲述着岁月的变迁。华池县勤劳的妇女们也用灵巧的双手细致描绘着、传承着“千岁香包”的故事。在众多的能工巧匠中,有一位特殊的民间艺术工作者——赵星萍。
赵星萍从小喜爱民俗文化,酷爱剪纸绘画,是华池县剪纸艺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随着对民间艺术地探索追求,赵星萍对香包文化越来越痴迷。通过不断摸索、研发改进,她将华池特色剪纸艺术和布贴画艺术融入“千岁香包”新产品的创作中,在大量传统刺绣品、文案图样的基础上,把十二属相和崇德向善、民俗文化等大量文化元素融入了各类香包,既传承了传统样式,保留了民间手工工艺,又寄情于物、以物传情,加入了现代流行特色。后来,赵星萍创办了华池县民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华池县南梁红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产业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路子,先后指导培训从业人员近千人次,带动4000多名当地妇女实现了“炕头经济”,投身香包产业,传承香包文化。公司设计生产的香包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北京、欧洲等国内外市场,年销售额达百万余元。
庆阳民歌唱到:“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女孩七八岁捉针穿线,十岁左右开始扎鞋垫、袜垫,这是练针功的第一关。绣下的针脚要“左看是行行,右看是样样”。长到十五六岁,开始在裹肚、枕头、鞋面子上刺花绣画,为自己做出嫁衣裳。临出嫁前,姑娘浑身上下刺绣裹体,打扮得花枝招展。以前,华池的妇女从小就开始绣上马衣、上马鞋,给自己绣嫁妆,如今,华池县广大妇女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刺绣香包通过当地的红嫂绣房走向市场,在千岁香包的造型基础上,创造出了许多新产品,打出了自己的刺绣品牌。
为进一步提升香包形象、发挥香包品牌效应,近年来,华池县以“千岁香包”为核心,大力发展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加工生产、香包体验、市场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实现“千岁香包”的华丽蜕变。目前,华池县创立香包研发中心3处,民俗文化产业10个,不断以“千岁香包”样板为原型,从色泽、针法和现代时尚潮流等因素出发,设计出了10多款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实用性强的文创产品。
“如今‘千岁香包’系列产品已经推广到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骡马市和高速服务区等地,华池县15个乡镇都设立红嫂绣坊,负责当地绣品的收集和统一销售,先后带动香包刺绣从业人员8000多人,产值达5000万元左右。”华池县文化馆馆长李天琛说。
“千岁香囊藏佛塔,万针刺就海棠花。巧手线出花藏界,诚心献给净土刹。”“千岁香包”的前世已随历史的车轮远去,它留给世人的惊叹和魅力却深远无穷。如今,庆阳香包市场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内外,赢得了一致赞誉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