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并称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概括。《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虽然医疗技术的形成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其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盲目地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治疗。《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百科全书,以生命为中心,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学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迈入理论医学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