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是轩辕黄帝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其为“华夏中医始祖”。
相传岐伯出生在今天的庆城县。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学习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后来,轩辕黄帝经广成子举荐,拜岐伯为师,轩辕黄帝赐他为“天师岐伯”。黄帝与他从“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他们的对话内容后来被人们整理成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岐伯继承了《易》之哲学思想,吸收消化炎帝、神农以来的医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医学实践,又与同时代医家雷公等探讨切磋,整合创新,形成了《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框架。《黄帝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是岐伯,《难经注疏》《皇汉医学》均言,《黄帝内经》乃“昔者岐伯以授黄帝”,肯定岐伯的创立之功,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
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帝王世纪》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岐伯同黄帝合著了医书《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其内容多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
宋人郑樵在《通志艺文略》记载:“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
近年来,庆阳深度挖掘岐黄文化,成立了岐黄文化研究会,建成了《黄帝内经》千家碑林等,以弘扬中华传统中医学。庆阳人为了纪念这位医学始祖,在他的出生地葛崾岘青龙咀和庆城药王洞建有药王庙,县城的南城外瓮城建有一座岐伯庙,庙门上悬挂着轩辕黄帝赐的大匾“天师岐伯”。庆阳由此被称为“岐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