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书声琅琅才是校园最美风景 2024年08月23日

左廷伟

提到书香校园,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具体指向。如果说成“书声校园”,可能许多人都会觉得怪异而不入流。其实学校的“书香”都是在“书声”里散发出来的,图书室堆满了书,却因少了读者,弥漫的味道充其量只能是“墨香”而不是“书香”。没有“书声”,图书室里的书不过是冰冷的印刷品,无论其中的文字多么精彩,也都是孤独而没有生命的。

在校园,有了“书声”,才有“书香”。从逻辑上看二者有条件关系,从表述上看,前者直白而具体,后者雅致而有内蕴。它们的存在都离不开人。事实上,从过去到现在,“念书”“读书”一直都是“求学”“上学”的代名词,比如“我在小学念书那些年”“他在北京一个学校里读书”等等。由此可见,校园里,“书声琅琅”是多么的重要。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记载:“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书声琅琅的意思是形容读书声清脆响亮。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不需要读尤其是朗读的并没有多少,文科需要朗读,理科也需要朗读。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十分重要,包括但不限于开发右脑、改变性格、提高记忆力、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语感、提升文学素养等。然而现阶段,不重视朗读,朗读时间不足、目的不明确、指导不科学,完任务走过场者居多。在教育数字化逐步广泛应用的今天,媒体依赖症对朗读的冲击更是愈演愈烈,对学生而言,很多时候文本知识“过眼不过脑”,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朗读并不是从走进课堂才开始的,课堂上的时间即使被安排得再合理,也是有限的。一所学习氛围浓厚的学校,校园处处都有书声,蓝天白云下、花坛廊亭边、道旁树荫底、清风明月里,都是朗读的好去处。对学生而言,默读、领读、齐读、分组读等均不可或缺,而放开嗓子大声读,最为管用。古人年少读书时,在先生戒尺的监督下,朗读得摇头晃脑、朗读得声情并茂、朗读得忘乎所以,有的虽然根本不理解,通过朗读却烂熟于心。朗读使他们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

朗读训练应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只有读出声,才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教育无论变革到什么程度,哪怕有了AI技术的加持,学校都不能忽视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这是继承而绝非复古。

(作者单位:西峰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