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工作、学习状态低迷,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根据症状判断类型
失眠分为3种类型:短暂性失眠、短期性失眠、慢性失眠。
日常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有过失眠的体验。比如,有的人最近工作或学习压力比较大,通常会出现失眠的情况;有的人对咖啡因等比较敏感,白天饮用咖啡或浓茶后,晚上也会失眠……上述偶尔出现的失眠情况,属于短暂性失眠,一般不需要治疗,通过缓解压力或避免诱因,失眠即可改善。
短期性失眠是指失眠症状1周少于3次,持续时间不足3个月。当失眠症状1周大于等于3次,持续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时,则为慢性失眠。若患者出现了短期性失眠或慢性失眠时,需要到睡眠医疗机构接受专业的咨询和干预治疗。
长期失眠影响血管健康
长期失眠危害大,会引起多种症状。比如疲劳或萎靡不振,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情绪不稳或易激惹,甚至引起焦虑或抑郁等精神障碍;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增加跌倒风险。老年人长期失眠,还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等退行性疾病。其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失眠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研究发现,每天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对照组(5-7小时)的1.24倍,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对照组(5-7小时)的1.42倍。另有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差的人与睡眠质量高的人相比,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63%,其中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增加79%。睡眠时间根据睡眠时长分为睡眠时间较短(≤5小时)、睡眠时间正常(5-7小时)和睡眠时间较长(≥7小时)。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或睡眠质量欠佳都可能增加罹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失眠治疗有多种选择
对于短期失眠,可以通过消除诱因使部分患者的睡眠恢复正常,避免转为慢性失眠。对于慢性失眠,则需要进行规范化的积极治疗。
失眠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遇到失眠困扰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干预。
心理治疗 1.睡前4-6小时(一般16时以后)避免使用兴奋性物质(咖啡、浓茶、吸烟、饮酒等),不宜暴饮暴食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2.每日进行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睡前3-4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睡前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3.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光线及温度适宜。
刺激控制疗法 1.只有感觉到困倦时才躺到床上。2.如果卧床20分钟后仍不能入睡,应起床离开卧室。可从事一些简单的活动,等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睡觉。
睡眠限制疗法 减少卧床时间以使其和实际睡眠时间相符,在睡眠效率(指总睡眠时间与卧床时间之比)维持85%以上至少1周的情况下,可增加15-20分钟的卧床时间。当睡眠效率低于80%时则减少15-20分钟的卧床时间。当睡眠效率在80%-85%,则保持卧床时间不变。
药物治疗 药物的选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服药或调整药物。服药后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来源于《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