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根针—— 庆阳刺绣 2024年08月28日

“秀女拈针锦线长,纤纤玉指领馨香。”据考证,刺绣的出现、形成期在黄帝时代,大概成熟于舜命禹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裳绣”时期。

时光演变,庆阳刺绣始终在民风民俗里长盛不衰,渐生渐长,以绣为花,锦绣生活,让人间赏心悦目,让生活流光溢彩。在庆阳的民间文学、民谚和故事中,口口相传着大量的刺绣传说和歌谣。

庆阳是中国传统香包刺绣发源地之一,庆阳刺绣又称“陇绣”,技法独到,古朴率真,题材广泛,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十二生肖》《龙戏凤》《鸳鸯戏莲》《观音送子》《莲生贵子》《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著名作品。

庆阳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刺绣和香包,形同姊妹,并蒂花开,时常合二为一,以香包为媒,以刺绣为法,一件精致的香包刺绣作品每每令人叹为观止。

庆阳香包绣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一批土生土长的传承人应运而生,成为民俗文化和民俗产业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是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致力于庆阳香包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培训学员近万名,编撰出版《庆阳香包绣制技法》等教材。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中,左焕茸位列其中。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香包刺绣足迹通过线上线下拓展至俄罗斯、新加坡、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她和丈夫张仁民一起创办的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和旅游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