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24年08月29日

(上接1版)后根据作家艾青的建议,将《绣荷包》改成《十绣金匾》,很快流行于陕甘宁边区。1944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文教群英会上,汪庭有荣获“甲等艺术英雄”称号,受到表彰奖励。

之后,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和润色,《十绣金匾》的“十绣”被精炼为“三绣”。改编后的《绣金匾》结构更为严谨、节奏更加明快流畅。随着全国解放,很快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传唱至今。

《军民大生产》

《军民大生产》源于华池县群众打夯号子的曲调。打夯号子是庆阳人在建房、修路等劳动中诞生的一种固定调子,无固定歌词,全凭领唱人直抒胸臆,脱口而出。

1942年,抗大七分校及七七〇团的战士进驻华池县东华池镇,与当地群众中的掌夯把式一道,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背景,编出《边区十唱》的打夯歌。后来,音乐家张寒晖经过庆阳时,听到那一唱众和的“呀么嗬嗨”“西哩哩哩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呔”,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憾,使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以华池县当地民歌《推炒面》为基调,创作出了《边区十唱》。他对十段歌词进行了反复提炼和修改,改为五段,定名为《军民大生产》。这首歌唱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民歌很快在当地驻军和群众中传唱,并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1964年,《军民大生产》被选编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的我国规模空前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此后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时至今日,在许多大型的红色文化节目中仍能听到这首民歌。